宝安《李氏族谱》序
(原文)昔者先王之为礼,以秩人纪也。①莫严乎大小宗之法,②所以辨昭穆、③别正庶、叙亲疏,而统族人。自宗法不讲,族始无所合,乃谱其世。汉魏以来,尝置官掌之,是后谱学又废,而世禄之家、文献之盛,④尝不数世,遂有昧其至亲、邈然若涂人者。⑤仁人君子安忍道之,此宝安李氏族谱所由作也。
其先有号多悟先生,以经术著闻于时,后有可仁先生,复以明经教授乡里,一时有声,缙绅中者多出其门。⑥先生生二子,长平崖、次苍崖,俱克绍先业。苍崖入国朝,首膺乡荐,⑦为连山儒学教谕。⑧平崖生景颢,景颢生三子,长伯纯由太学生授广西提刑按察司照磨,⑨转松江上海簿,⑩无何调四川芒部军民府知事,所至有声。永乐四年冬,邂逅都城,间出斯谱属予序。
余因叹曰:宗法未易复也,世之君子欲尊祖而敬宗者,莫急于作谱。谱谍具存百年之后,犹可按而知之,虽一人之身,散而为千百人者,不遽至如途人也。然其要在质而不诬,详而有序是为得尔。余观斯谱不强所弗知,掇拾附会,致饰于文,统宗析派,镜若指掌,深得古人之意。为李氏子孙能敬而宝之,则不惟亲亲之恩笃,而尊祖敬宗之心,亦可谓无愧矣。况李氏累世皆有隐德,而伯纯方以才諝至用于时,
声誉猎猎以起,
天将光大李氏之族,是必有在矣。因书守简,
以彰厥先,以勖其嗣人云。
注释:①秩人——专人,纪,管理。②宗法——详见1126篇注①。③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坟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亲疏远近。④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⑤邈(秒miǎo)然——疏远的样子。涂人,同途人,路人。⑥缙绅——同“搢绅”(详见685篇注③)。⑦乡荐——乡试中举,由州县荐举,参加明春礼部会试。⑧教谕——州县儒学的领导。⑨广西提刑按察司——掌管地方刑法的机构。照磨,即“照刷磨勘”的简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元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另肃政廉访司中负责监察的官员也称照磨。⑩松江——水名,即吴松江,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吴淞口入海。上海簿,上海县令手下管钱粮文书的官吏。芒部军民府——古之芒部,今之镇雄,远近皆知。远在唐代就在此设芒部,属今镇雄、彝良、威信和贵州赫章等地政治中心。洪武30年正月初十日,四川马湖府土官知府安仁置芒部军民府知事。
间——顺便。
质而不诬——实在而不假。
才諝(须xū)——才智。
猎猎——原指风声,此处引申为风头正劲。
守简——疑为“首简”之讹,即序言。
勖(旭xù)——勉励。
(译文)以前先王的礼制,由专人管理。严肃莫过于大小宗法,宗法所以要辨明昭穆、分别嫡系和旁支、讲究亲疏,而以此来统领族人。自从不讲究宗法,从此家族就无法聚合,而通过族谱载明他的世系。汉魏两朝以来,曾经安置官员来掌握宗法。但后来族谱的礼制又被废除,而世代享受俸禄的家庭、典籍贤良的鼎盛,曾经不过几代,就有不知道他的至亲、疏远如同陌路的人。仁人君子怎可忍心讲述这些事情呢,这就是宝安县李氏要修族谱的原由了。
他的祖先有号称多悟先生的,以经学扬名当时,后来又有可仁先生,又以明经教授乡里,一时很有声望,士大夫中的人多数出于他的门下。可仁先生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李平崖、次子李苍崖,都能够继承祖先的事业。李苍崖进入国朝,首先获得乡荐,成为连山县学校的教谕。李平崖生李景颢,李景颢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李伯纯由太学生被提拔为广西提刑按察司的照磨,转为松江府上海县的主簿,不久又调动到四川芒部军民府任知事。所到的地方都有声誉。永乐四年(1406)冬天,在京城与我偶尔相逢,顺便拿出这本族谱请我作序言。
我因而感叹说:宗法不容易恢复呀,世间的君子如果想尊敬祖宗,没有哪件事比作族谱更迫切的了,族谱在百年之后,仍然可以按族谱而知道派系,虽知是一人之身,开枝散叶而成为千百个人的事实,不至于很快就成为陌路人呀。所以族谱最主要的在于真实而不作假,详细而有顺序就认为是得法呀。我看这本族谱没有勉强加入所不知道的情况,拾取传说附会来装饰,梳理祖宗、分析派别,明如指掌,深得古人作族谱的法则。作为李氏子孙能够尊敬而宝贝般收藏它,那么不单只是爱自己亲属之情够深厚,而尊敬祖宗的心,亦可以说是无愧的了。况且李氏累世都有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的隐德,而李伯纯正以才智至用于时,声誉鹊起风头正劲,老天爷将要光大李氏的宗族,肯定不会落空了。因此作序放在族谱前头,以表彰他的祖先,以勉励他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