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罗氏族谱》序

1127 宝安《罗氏族谱》序

(原文)宝安之罗为邑著姓,其先南雄人,当宋南渡后,有讳某者始来宝安,乐英溪山水之胜,因居焉。是后族大以盛,代有闻人。今七世孙亨信,由邑庠生,登永乐二年进士第,擢吏科给事中,有声朝著,亦足以验其先世积德之厚矣。亨信间出示予所修族谱列图,析派秩乎有序,不强附所不可知,惟书其所可知,实而可征,足以传后,因属文弁其端。

予惟氏族者,古史官所纪,逮嬴秦灭学,公侯子孙失其本系,至司马迁父子乃约《世本》修《史记》,img因周谱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六朝以来有谱系之学、img谱系之书《隋经籍志》载天下郡国族谱若干卷,唐太宗亦尝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别群姓,其后门胄兴替靡常;img复诏岑文本、令狐德芬、柳冲等,img责天下谱牒参考史传,检会真伪,合三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古之人,其重谱牒也如此,衣冠士族,恶可置而不讲哉。img

今亨信由名进士,职居近侍,声誉日起,天将光大罗氏之族,是必有在矣。异日国家讲修谱牒之学,太史且将考信斯谱,不但罗氏之光,实吾邑之光也。

注释:①宝安——东莞在未独立成县之前隶属宝安县。此处指东莞。②南雄——粤北重镇,中原经梅岭入粤的第一落脚点。③宋南渡——南宋高宗赵构在建炎元年(1127)南渡长江,在杭州定都改杭州为临安。④亨信——详599篇注②。⑤邑生——邑指东莞县。庠(音祥)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⑥吏科给事中——吏科,属都察院,由帝王直接指挥。吏科设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4至10人不等。给事中的职名,就表示他们还是皇帝身边的近待,即所谓给事于(宫殿)之中。⑦朝著——朝中重臣。⑧属文——同“嘱文”,吩咐作文。弁(便biàn),古人穿礼服时用的帽子,引申为放在前头。⑨余惟——我想。氏族——所谓氏族,是指由共同的血缘纽带所联结起来的在一起共同生产、生活的原始社会群落。由于血缘关系是天然形成的,无需人类智慧的设计,因此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认为氏族是人类最早的组织方式。⑩逮嬴秦灭学——逮,到了。嬴秦,原版作“羸秦”,“羸”字误,据文义改。嬴秦,秦始皇姓嬴(盈yíng),故称嬴秦。灭学,焚书坑儒。img世本,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著作。司马迁作本纪.出於大戴礼《世本》诸书。img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建业(或建邺、建康、今南京),属于南方政权,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img门胄兴替——世家兴衰。靡常,无常。img岑文本——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阳棘阳人,(595-645)。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令狐德芬——历史学家(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耀州区〉)人,唐朝史学家。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德棻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龙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家。曾主编《周书》。柳冲——唐蒲州乡(今山西永济东虞乡)人,生年不详,卒于开元五年(717年),著名的史学家。柳冲在唐贞观年间不断升迁,至光禄少卿,并持节出使突厥。突厥赠马百匹及很多地方特产,他都辞而不受。后来柳冲还任交、桂二州都督,杭州刺史等职,所至以善治闻名。武则天天授初年(690年)。柳冲为司府寺主簿,受诏巡抚淮南,还朝后被封为河东县男。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柳冲任左散骑常侍.并以奉官身份入史馆修撰国史。img恶(乌wū)——同“乌”,怎么。

(译文)东莞县的罗姓是县里著名的姓氏,他的祖先是南雄县人,南宋初年有叫罗某的人开始来宝安县(东莞与宝安未分前属宝安县),欢喜英溪的山水胜景,因此便居住在这里。此后族人发展,代代有名人。如今七代孙罗亨信,由县学校的学生,登上永乐二年(1404)进士第,提拔为吏科给事中,在朝廷重臣中知名,亦足以证明他的祖先积德的深厚了。罗亨信曾经向我出示他所修的族谱,分析派系图表整然有序,不勉强加入所不知的,只是书写所知的,证据确凿,足以传给后人,因此嘱咐我作前言。

我认为氏族的事,是古时候的官员所纪录的,到了秦朝焚书坑儒,公侯子孙们失去了本身的族系来由,到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就根据《世本》这本典籍来著作《史记》,因周王室的谱录注明了传世的家族,于是知道姓氏的源流出处。六朝以来有族谱的学说、谱系的书《隋经籍志》记载天下郡县王国有族谱多少卷册。唐太宗曾经命令几位大儒撰写《氏族志》,甄别众多的姓氏,但后来因为名门贵胄的沧桑巨变没有一定的规律;又诏令岑文本、令狐德芬、柳冲等人,责令天下的族谱要参考历史传记,检验真伪,合计有三百九十三个姓,一千六百五十一个世家。古时候的人,他们注重族谱到这种程度,衣冠士族又怎可以置之事外而不讲究呢。

如今罗亨信由名进士进身,成为帝王身边红人,声誉日渐鹊起,老天将要光大罗氏的家族,肯定就在这里了。它日国家讲究修辑族谱的学问,修国史的老手且将罗亨信这本族谱作为参考,不但是罗氏家族的光采,实质是我们县的光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