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处士李公墓志铭
(原文)公讳幼谦,字光益,姓李氏,东莞靖康人也。①曾祖泰来,元广州路钞库大使;祖璧,惠州路儒学教授;父兼善,字本初。母邵氏,羊城三山人,②上世有讳元亨者,故昭州县尉之子,③尝舍田百余亩人庆林寺,④元亨再世孙颐之配陈太孺,⑤复属其子割田五十亩附益之,邑儒李春叟记其事甚详。⑥颐子佳是为公之高祖,有才略,宋祥兴中,幼主驻崖山,邑人多应募勤王,佳慷慨请行,母陈氏属之曰:“汝善事人主,勿以我故怀二心。”遂趋广赴水死。佳后为潮阳郡博士,还家念母弗置,建望至堂,庶几望母归来之意,邑宰尹天觉嘉其孝,征惠阳守臣文璧记之。元季兵乱,海滨拥兵自固者非一。公父本初恶兵尘之污己也,迁居咸西避之,筑水心亭,贮经史其中自娱,视世味泊如也,人高其行。
公夙承庭训,力学笃礼义,恪遵家范。⑦及国朝平定岭海,向之负固者有不一再传而已消落,求其风声不泯,气习犹存如公家者无几。洪武中,有司验粮税籍,公长一里,⑧科徭浩繁,家务丛伙,虽不良于行,⑨而综理有方,悉能酬应,至于睦宗族、教子侄、驭僮奴、字孤幼、⑩恤贫匮,皆力为之。处弟幼勤、友爱尤笃,常戒诸子曰:“家之兴不在资之厚,在子孙贤耳,吾勤俭虽贫足以自立,不贤虽资累千金无益也。”闻者韪之。
生至正壬辰五月二十四,终永乐辛丑十二月初一,寿七十。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罗田书斋祖茔之左,从治命也。配林氏,丈夫子三:长濬、次哲、次文。哲终于邑庠生。女四人,皆适名族。濬奉蔡君克恭状来请铭曰:“先子奄弃诸孤,襄事已毕,惧先德遗泽,所以裕后者,将久而弥晦,敢固请,尝记先君与公友善。”
予初在家时,亦蒙公奖与,今有濬之请,乌可以不腆之文辞乎?
昔人谓大家巨室,譬之封殖乔木,自拱把以至合抱,夫岂一朝夕之故。公家世守儒业,自其先世昭州父子肇基于前,后之继志述者,益侈大之。以故田连阡陌,甲于一邑,其积累有非一日,而公复能检身慎行,保有厥家,泽及后人,《易》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信不诬矣。是宜铭之,以劝来裔。铭曰:
李为名宗,其传甚远。继继承承,弗替于善。
或以儒显,或以义彰。舍田有碑,望至有堂。
阅几百年,屹为巨族。而有不信,视兹乔木。
逮公嗣兴,家范是遵。克以勤俭,训于子孙。
书斋之原,佳城孔固。墓石刻辞,用昭厥誉。
注释:①靖康——东莞虎门镇的一处地名。②羊城三山——广州古地图上标有番山、禺山、尧山三座山,后都被铲平。③昭州——唐置乐州,寻改昭州,又改曰平乐郡,后复曰昭州,宋昭州平乐郡,元改平乐府,即今广西平乐县。④庆林寺——即象山古刹,位于乌沙象山(又名卧象山)山麓,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东莞最早的寺院和名胜之一,为著名的祝圣道场所,香火鼎盛。清道光年间重修,清末改称仙桥庵,成为专供尼姑修炼之所。门口有对联“卧象侧身闻妙偈,飞鹅引领听真经”。该寺的经济来源是李元亨及其孙媳陈氏、曾孙李佳捐献的150多亩田地。清康熙《东莞县志》“又八景”中录有明黄受益《象山古刹》诗:“高高突起如苍玉,万古名高更幽独。不向金门驾玉舆,却作青山卧乡曲。昔谈不二法门中,螯更劫换毗耶空。借问禅僧何处去,长鲸卷浪翻秋风。”⑤再世孙——即曾孙,孙的儿子。颐之配,李颐的妻子。陈太孺,姓陈的太孺人。孺人,七品至九品官妻的封号⑥李春叟——(1219-1298)字子先,号梅外,东莞南城白马人。南宋理学家李用之子。理宗宝祐四年(1256)省试中选,以误写谨对黜。景定五年(1264)特奏进士,授惠州司户。历肇庆府司理,迁德庆教授,秩满归。居家设帐,以经学教生徒,岭南名士,多出其门。⑦恪遵家范——恪(克kè粤音确)遵,谨遵;家范,家规。⑧长一里——作为一里(二十五家为一里)的里长。⑨不良于行——腿脚不便。⑩字孤幼——养育孤儿并为他们婚配筹办婚事。字,指待字闺中。古时十五岁少女,父母为她选择配偶叫待字闺中。闻者韪之——听见的人都认为说的对。韪(伟wěi),是,对。
先子——先父。奄(掩yǎn)弃,忽然抛弃。
奖与——称赞。
不腆之辞——不美的文句。
弗替于善——善良不变。
佳城——指坟墓。孔固,大大的坚固。孔,大。
用昭厥誉——用来表明他的美德。
(译文)李公名叫幼谦,字光益,东莞靖康人。曾祖父李泰来,元朝广州路钞库大臣;祖父李璧,惠州路儒学教授;父亲李兼善,字本初。母亲邵氏,羊城三山人,上代有名叫李元亨的人,故昭州县尉的儿子,曾舍田百多亩给庆林寺,元亨曾孙李颐之的原配陈太孺人,又嘱咐他的儿子舍割五十亩田加多给寺庙,县里大儒李春叟记录他的事很详细。李颐儿子李佳是李公的高祖,有才能谋略,宋朝祥兴年(1278)间,宋幼主(卫王赵昺)驻扎在新会崖山,县里许多人应招募前去勤王,李佳慷慨请求前往,母亲陈氏嘱咐他说:“你要好好地服侍人主,不要以我的原故分心。”于是向广州方向投水死。李佳后来作潮阳博上,回家想念母亲不能放下,建望至堂,那是望母亲归来的意思。县令尹天觉嘉许他的孝心,征求惠阳守将文璧(文天祥弟弟)记录这件事。元朝末年兵荒马乱,海边拥兵坚守的人并非一个,李公父亲李本初厌恶战乱使人心惶惶,迁居咸西远避,建筑水心亭,贮备经史在亭中自得其乐,看世情心淡呀,人们认为他很清高。
李公向来受到家庭教育,力学守礼,牢记家庭的规范。到国朝平定岭南,一向拥兵固守的都已后继无人,寻找家风依旧像李公的有几个呢。洪武年间,有关部门检验粮税户籍,李公掌管一个里,科征徭役浩大繁复,家务繁多,虽腿脚不灵便,而管理有方法,都能够应对,至于和睦宗族、教育子侄、驾驭僮奴、抚养孤独幼小、怜悯贫乏的人都努力去做。对小弟情深,关爱备至,经常训诫几个儿子说:“家庭的兴旺不在于资产的厚薄,在于子孙贤德啊。我勤俭虽然贫穷但足以自立,不贤虽然家有千金也无益啦。”听说的人认为是对的。
李公生于至正壬辰(1352)年五月二十四,死于永乐辛丑(1421)年十二月初一,寿龄七十岁,这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在罗田书斋山祖坟的旁边,遵从他死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呀。原配林氏,长大成人的儿子三个:长子李濬、次子李哲,李哲死时的身份是秀才。女四人,都嫁给著名宗族。李濬拿着蔡克恭写的履历前来请求铭文说:“先父忽然舍弃几个孤儿,丧事已经做完,恐怕先人遗留下来的恩泽,所以造福后人的事迹,将要久而模糊,记得先父与先生友善,所以敢来请求。”
我当初在家里的时候,亦受到李公奖赏,今有李濬的请求,怎可以不善文词推辞呢?古时候的人说大家巨室,譬如培植树木从两手虎口围拢到合抱,岂是一朝一夕的原故。李公世代书香,自从他先祖昭州父子开基于前,后来的继续者更发扬光大,因此田垄纵横连片,富甲于一县,他积累非止一日,而李公又能谨慎行事,保持这份家业,造福后人,《易经》所谓积善的家庭,必有余庆。相信不是假的了。是适宜铭记他,以劝告后裔。铭说:
李姓名字响亮,正是源远流长。启后承前不断,仁义世代弘扬。
或在文场得意,或以善举名乡。舍田古寺有碑,怀亲望至有堂。
几百年来积福,南粤岿然巨族。路人如有不信,请看坟前乔木。
由公再振家声,家规严格遵行。平生克勤克俭,儿孙诗礼相承。
罗田书斋原上,新添坚固坟茔。墓碑刻辞瞩目,千秋传颂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