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族谱》序

1131 《陈氏族谱》序

(原文)东莞诸乡之族,其久且蕃者,亭头之陈其一也。

其先闽之泉州同安人,宋建炎中,有讳傥者始居邑之亭头。子六人皆克树立。生以防江保民功,补授承节郎。是后子孙众多,散居邑境者不一所,多能振奋,绍厥家声。自宋至元,以特科进者一,请乡举者三,擢进士第者二,预贡补者七,以武功显者一,以辟举入官者凡四。逮入国朝,以科第茂才从仕者又七,其以学行见称于人者,则彬彬焉不可殚举,邑称衣冠士族必归之,可不谓盛矣乎。

十二世孙似愚拳拳焉,惟恐前之远而迷其原,后之多而紊其派。于是重修族谱,以示后人,俾知水木本源,以绵其庆,其心益厚,其虑益深,贤于人远矣。间以是谱谒予序之,予嘉似愚是义举也,img乌容已于言乎。img

恒见世之崛起者,气焰赫然薰灼于人,有未一再传,而声光澌尽,img岂非所积者未善,而本原有未深厚也耶。陈氏自闽徙东莞以来,历年既多,传世亦久,子孙绳绳蛰蛰,img克敦诗书,持循礼义,以文学政事显者,代不乏人,声华文物,冠于东邑,岂非先世积累之厚所致耶。《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予于陈氏之族尤信。

注释:①生——指陈傥。②补授——因立功在前,任官在后,故称补授承节郎,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五十一阶为承节郎,以代旧官三班奉职③绍厥——绍,延续;厥,其,代词,指前文之陈氏家族。④特科——也称恩科,会试廷试多次不合格,遇帝王加试,将其名列入册中,帝王多数恩准合格,故称恩科。⑤乡举——由乡里选拔人才。乡贡、乡试中式古时的乡就是今天的省⑥预贡补者——会试落选,在国子监进修后再考,中选后再授官,称预贡补者⑦辟(避bì)——征召。辟举,朝廷闻其贤,征召上京考试,合格后授官称辟举。⑧科第茂才——科举出身。茂才,即秀才,进了州县的学员即是秀才。⑨学行(杏xìng)——学问道德。⑩拳拳焉——恳切的样子。img间——最近。img是义举——这一善事。img乌容——怎容。已于言,止于言,即沉默不语。img声光——声誉与光华;澌(音斯)尽,完全消失。img绳绳蛰蛰——众多鼎盛貌。

(译文)东莞村落的族群,宗族久远而人多的,亭头的陈姓是其中之一呀。

陈姓的先祖是福建泉州同安县人,宋朝建炎(1127)年间,有名叫陈傥的人开始居住在东莞的亭头。有儿子六个人都能够自立,陈傥以防止江堤崩塌保障民众,因功劳补授为承节郎。此后子孙众多,散居在县内的人不止一处,多数能发奋努力,继承家声。自宋朝至元朝,以恩科出身的一人,由省里中举出身的三人,登上进士第的二人,会试落选后补考进入官场的七人,以武功而显贵的一人,朝廷征召举人补选入官的四人。进入国朝,以科第进入仕途的又有七人,他们以学问德行被人称赞的,都文雅有加,不可以一一列举,县里称为衣冠士族的名声必定属于他们,可不是很兴盛吗。

十二代孙陈似愚念念不忘,惟恐前代的遥远而迷失本源,后代太多而紊乱派别。于是重修族谱,以展示给后人,让他们知道水有源树有根,以延绵族中的喜庆,他真是用心良苦,考虑深远,比别人贤德多多了。曾经将这本族谱拜访我并请作序言,我嘉许陈似愚这一善举,又岂能容我不说话呢。

经常见到世间有崛起的人,气焰嚣张,欺凌于人,结果未一代代传下去,而声名光采就泯灭了,岂不是积德不多,而本源有不够深厚吗。陈氏自从福建迁徙到东莞以来,经历的年代既长,传世也久远,子孙人多势众,能热衷诗书,谨遵礼义,以文学政事扬名的,每代都不乏其人,声誉光华文化积淀,是东莞的首位,难道不是祖先积累的德行深厚所致吗。《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对于亭头陈氏一族尤其相信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