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凤阳府何通判序
(原文)道州古春陵,僻在岭隅。自唐元结、阳城二公为郡,②风俗始丕变,逮宋濂溪周夫子出,③以道学倡,而道之名复显于天下焉。使其不遇元阳二公为守,而吾濂溪不生其地,则为湖南一僻壤耳。
何君带文,道州人也,弱冠育才庠序,④由乡贡进士登成均,⑤洪武间出判河南,居无何,丁外艰归,⑥服阕,⑦调汝宁,⑧寻判风阳。⑨凤阳为帝乡,而中都在焉。⑩地大物殷,庶务轇翰,素号难治。
君明敏有学识,敦同寅之好,尽生理之道,居三年,政平讼理,上下咸鼓喙誉之,
若君者,岂非道之颖出者耶。夫道自元、阳二公过化后,今六百余年,流风余韵,尚足有感人者,而吾濂溪亦尝判处、永二州,
转官提刑,其治行载诸史,盖章章乎可法。
矧君生长濂溪之乡,复习元、阳二公之遗教,已试列郡有效者哉。吾知兹行,稽勋书最,爵禄自此升矣,他日闻有复为道州增重者,其必君乎。
注释:①舂陵——在湖南宁远县西北。汉初为冷道县舂陵乡,属零陵郡在旧道州西营乐乡,有安定山,山有溪名濂溪,是宋理学鼻祖周敦儒之家乡。后他以濂溪为号。②元结——(719-772),唐河南人,字次山。曾著《元子》十篇,因又称元子。天宝十二年进士,肃宗时,上《时议》三篇,官至监察御史、道州剌史。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骈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阳城——(736-805),唐北平人,字亢宗。进士及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拜为谏议大夫,尝疏留陆贽,力阻裴延龄为相著直声,改国子司业,出为道州剌史。治民如治家,赋税不能加额观察使批评皆自责。自评考绩为:“抚字心劳,催科政拙,考下下。”因载妻子弃官去。③濂溪周夫子——周敦儒,洛阳人,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1081-1159)隐居故乡,闲旷自适而有盛名,当权者屡召不起。绍兴三年(1132),始荐补佑迪功郎。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绍兴十六年(1146),因与主战派大臣交结,而被弹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因秦桧以其子相胁强召,爱其子而无奈出为鸿胪少卿,桧死致仕。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④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其时身体还未成熟,故称弱冠,后泛指少年。庠(祥xiáng)序,乡学。⑤乡贡士——即举人,此处不提他会试落榜。成均,国子监(音鉴)。⑥丁——遇上;外艰,父亲逝世。⑦服阕(缺quē)——孝期满,除下孝服。⑧汝宁——明清属河南省的府名。1913年废府,合郭首县,汝阳改名汝南县。⑨寻判凤阳——不久作凤阳府通判。⑩而中都在焉——朱元璋在洪武七年改濠州为凤阳府,以地在凤凰山南而名。府治为凤阳县,凤阳府升级名为中都。中都在焉,中都就在这里。((胶jiāo)轕 (葛gé)——纵横交错貌。
生理之道——生产治理的事业。
咸——都,皆;鼓喙(悔huǐ)誉之,交口赞他。
处永——处州在浙江省,府治在丽水。永州,在湖南,明改为府,附郭首县、零陵县。
章章——明白清楚。
(译文)道州的舂陵乡,在五岭北面的偏僻处。自从唐朝元结、阳城二公为道州剌史,风俗开始大为改变。到宋朝濂溪周敦颐老夫子的出现,提倡道学,而道的名声又大噪于天下。假使这个地方遇不到元结、阳城二公为刺史,而我濂溪周夫子不是出生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只是湖南一个偏僻的地方罢了。
何带文君,道州人呀,少年时代在学校读书,由举人进大学,洪武年间出任河南某县通判。过了不久。遇父丧,归去守丧期满除服,调任汝宁府,不久任安徽凤阳通判。凤阳是帝王的故乡,是中都所在地,地大物博,事务交错杂乱,号称难以治理。
何君聪明敏捷有学识,与同事和睦友好,尽生产治理之道,工作三年,社会安定诉讼清闲,上下人等交口赞誉他,像何君这样的人,难道不是道学中出类拔萃的人吗。自从元结、阳城二公经过教化之后,至今六百多年,流风余韵,还感人至深,而我濂溪周敦颐亦曾做过处州永州两处的通判,转而做提刑,他的治理业绩记载在史册里,那是明白清楚可以效法的。况且何君生长在濂溪的故乡,又学习元、阳二公的遗教,已经在几个郡里试验过是有效啊。我知道这次行程,稽查勋绩写上最优,爵禄从此得到升迁了,他日听说有又为道州增光的,必定是何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