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史馆倡和诗》后序

1225 《宴史馆倡和诗》后序

(原文)宣德九年甲寅春正月七日,天雨瑞雪,以兆丰年,臣庶均欢,圣心悦怿,遂敕光禄寺官,出大庖珍羞宴廷臣于史馆。自少师蹇公、少傅二杨公,及六部、都察院、巡抚侍郎诸公凡二十有五人,复赐黄封内酝,各令引满尽醉,无有不感激极欢,上副圣情者,拜赐而退。巡抚侍郎周公忱,有诗以纪盛事,既而少师蹇公暨诸名卿咸有作,极乎情文之美,虽天保之诗不能过也。

越二年,先帝宾天,少傅二杨公追作虽陈遭际之盛,而有鼎湖龙逝之感;复形诸言。读之者可不兴起于前,而慨叹于后耶?巡抚侍郎赵公新,追慕先朝宠眷之隆厚,未尝敢忘,遂录诸公前后所作为一巨帙,以传永久。

国子祭酒致仕胡公序之甚悉,谓先帝有礼待大臣之美,诸公竭论思献纳之忠,img诚意交孚,上下无间,以故丰年之瑞来臻,史馆之宴极盛,岂偶然哉。赵公复征予言,因书此于后,以见诸公遭遇之盛云。

注释:①光禄寺——官名,掌管宫殿门,兼管皇家膳食、帐幕等。②少师、少傅——太子师有三:即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③黄封内酝——宫廷酿造之酒,以黄罗帕封口,故称。④巡抚、侍郎——明朝侍郎是正三品,巡抚是从三品,按品级是侍郎高,但是侍郎是京官,一个三品在京城根本不算什么,巡抚是地方官,一个省的最高的行政官,所以实际上巡抚比较威风些。⑤天保——《诗,小雅,天保》有“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等句,后人习惯用作颂词,叫做“天保九如”。⑥先帝宾天——先帝,此处指明宣宗朱瞻基。宾天,帝王死亡的代词。⑦鼎湖龙逝——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人因称帝王之死常用此语。⑧兴(幸xìng粤音庆)——高兴,兴致。⑨先朝——陈琏作此序时是明英宗朱祁镇宣统元年,故称宣德朝为先朝。⑩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的校长。致仕,即退休,将官位退还给朝廷。img论思献纳——论思,议论思考;献纳,提供建议,让帝王采纳。

(译文)宣德九年甲寅(1434年)春正月初七,天下着大雪,预示丰收,臣民都感到欢喜,皇上十分高兴,于是敕令光禄寺官,大排御宴在史馆宴请大臣。自少师蹇公、少傅二杨公,以及六部、都察院、巡抚、侍郎各位大人共二十五人,又赐黄封御酒各令尽兴而醉,无不感恩舒畅,给皇上助兴的,拜谢赏赐而退。巡抚侍郎周忱,有诗纪录这件盛事,之后少师蹇公以及诸位著名公卿都有诗作,情文并茂沐漓尽致,虽是“天保之诗”也不能超过它呀。

过了两年,宣德帝升天,两位少傅杨荣、杨溥追思的诗作,虽陈述皇恩浩荡,而有鼎湖龙逝的感慨,又以诗作抒发感情。读诗的人可不是兴致激发起于前,而慨叹上天安排生于后吗?巡抚侍郎赵新,追思仰慕先朝宠眷之高,未曾敢忘记,于是收录几位大人前后所作的诗文为一大卷,以作永久的流传。

国子监祭酒退休的胡公的序言写得很详细,说先帝有礼待大臣的美德,各位大人用尽心思对皇上提建议以供采纳,君臣间同心同德上下无间,所以丰年的瑞兆及时来到,史馆的宴会极盛,岂是偶然的呢。赵新又征求我的文章,因此写这篇跋言于后,以此见证几位大人遭遇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