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汪氏族谱》序

1126 陇西《汪氏族谱》序

(原文)古者,宗法行于天下,昭穆有序,尊卑有等,而族属有所统,人心有所系。以故孝悌隆、习俗美,先王之治易易然。爰自宗法不行,先王之礼废,民始忽其本。谱牒之作,其可后乎。

滁州卫指挥同知、汪侯伯升,其先出旺古族,世居巩昌之盐川。昔有仕金,皆居边阃,恩威素著,传三世至世显。当金亡,逾年始归元,img为便宜都总帅,img秦巩二十余州事,悉听裁决。既卒,赠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陇右王,谥义武。img子七人,孙十有九人。多居将相,追封王与尚主者二,img封公者又十。至五世,兄弟子孙百八十余人。总帅巩昌者既世其职,其余列朝著,任方伯,img垂绅曳绂、分符握节者,接武联躅,img可不谓盛矣哉。传二世,有讳庸者,实汪氏之宗子,为侯之大父。img元季袭便宜总帅、授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img仍守故地。恩敷威慑,上下辑睦,境内以宁。

圣朝洪武初,首奉版图来归,太祖高皇帝嘉其忠诚,锡与优渥,仍复其官,俾守故地,授昭勇大将军。后罢总帅府,授安远将军、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终于官。侯之尊翁既嗣厥职,始调守滁州卫,而侯嗣焉。侯大惧世代益远,族属日繁,虽义武勋烈,img载在史册者,不可得而泯;而先世谱牒弗存,则罔以示于后人。因著宗谱一通,一本于元史,参以汪氏功臣位次,其未知者,姑缺之以俟续。书谱成,请余序其端。

夫有盛德,img必有百世祀。汪氏世居边关,积功累德,不知几世,而始发于义武,义武复有功德润泽当时,覆被后裔,以故子孙蝉联赫奕,img为陇西阀阅之家者,img岂偶然哉。今侯为国藩屏,勋烈又赫赫如此,可谓能世其家者,而复以谱牒为不敢后,其尊祖敬宗之心,为何如哉。img为侯子孙尤当勉修德业,以绍前人之光,则后之作列传者,尚有足征,img岂特著于谱牒而已。于是乎书。

注释:①宗法——封建社会所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以始祖一系嫡长子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小、宗。②昭穆——详见1116篇注③。③孝悌(替tì粤音弟)——对父母好为孝,对兄长好为悌。④易易然——极言容易,犹如说易过借火。然,同焉,文言文后缀词,虚用无义。⑤爰自——爰,语首助词,无义。自,自从。⑥卫指挥同知——是卫的武装司令的副手。汪侯伯升,侯是敬词,是陈琏对汪伯升的敬称。旺古族,指金元时期阴山以北部族。汪古的基本成份是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结合而成。⑦巩昌——治所在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盐川——东汉置障县,为塞上险要处,因地处西陲屏障,筑城以为障蔽也。北魏改为漳县,以县有漳水,故名。《水经注》称漳川。因盐业的兴盛而名声远扬,故又称盐川,盐川包括除今漳县新寺镇和金钟镇之外的大部分,宋元时属于巩昌盐川镇。历史上有六次设县,有武阳,盐川,障县,鄣县之称,漳县沿用至今。⑧仕金——在金国做官。金,朝代,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姓元颜氏,世居辽宁松花江之东。⑨边阃(音捆)——守边重臣。⑩世显——指汪世显,见注imgimg元——指元朝(1271-1368)。img便宜都总帅——元朝的武官职。陇西盐川汪世显是元代统治阶级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祖籍在徽州歙县,隋未,他的祖上汪华参与了群雄争霸,被唐太宗封为越国公,儿子汪达袭爵来到陇西定居盐川;从宋至金世袭相传为旺古族部总管;汪氏家族历世都获封侯,汪世显以战功显赫被封为巩昌便宜都总帅。img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陇右王——四个虚衔都是帝王给予的封赠。开府仪同三司,是作为陇右王府开光仪式按三司(即三公、帝王师)的规格办理,这是一种荣耀。谥义武,谥(音示),死后帝王给予的封号。义武,封号。img尚主——即驸马。img朝著——朝中名臣;方伯,太守;垂绅曳绂(弗fú),指当官。绅,古时有身份的人在腰间束绅(带),三分之一束腰,三分之二下垂作装饰,故绅指有身份的人。绂,是穿官印的丝带。分符持节,指御史,奉皇命办事的人。接武联躅,前后不断。武,步伐;躅,脚印。img宗子——指有家族继承权的长子嫡孙。img大父——祖父。img行省左丞——布政司使的副手。img义武勋烈——即陇右王的功勋与事业。img夫(音扶)有盛德——夫,用于句首,表示发议论。img蝉联赫奕——世代显赫。蝉联,连续不断;赫奕,赫,明显,奕,世代。img阀阅——指世家门第。img为何如哉——是多么周到啊。img尚有足征——希望有确定的凭据。

(译文)古时候,宗法制度颁行于天下,父子有顺序,尊卑有等级,而族人就有所统领,人心有了维系。因此伦理道德好、习俗美好,先王的治理就稳如泰山了。自从宗法制度不通行,先王制定的礼仪就废弃,民众才忘记了祖宗,族谱的编写,它可以等候吗。

滁州卫指挥同知、汪伯升,他的先祖来自旺古族,世代居住在巩昌的盐川。昔日有在金国当官的人,都为边疆大官,恩德威信向来知名,当年传三代才到汪世显。当金国灭亡,过了一年他才归属于元朝,作便宜都总帅,秦地巩昌等二十几个州的事务,都听从他的裁决。死了之后,朝廷追赠封为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府第开光仪式同三司、上柱国,并追封为陇右王,谥号为义武。汪世显儿子七人,又孙子十九人。这些人大多位居将相,追封王和当附马的两人,封为公的又十人。至五世,兄弟子孙一百八十余人。总领巩昌的人世袭这个职务,其余的人位列朝廷重臣,或地方大员,有头有面的人,御史,接连不断,这不是很兴盛了吗。传了两代,有个叫汪庸的人,确实是汪氏家族的嫡子,是侯爷汪伯升的祖父。元朝的时候就承袭便宜总帅、授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仍然驻守旧时的地方。造福一方,上下和睦,境内宁静。

圣朝洪武初年,汪庸最先捧着版图前来归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嘉许他的忠诚,赏赐给他特别优厚,仍然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让他驻守旧地,授予昭勇大将军。后来撤销总帅府,授予安远将军、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死于官。汪伯升的父亲继承这个职位,才调来滁州卫,而汪侯你再继承这个职位。汪侯很怕世代愈远,族群日渐繁杂,虽然义武的勋业轰烈,记载在史册上,不可能被泯灭;而祖先的族谱不存在,那么就无以出示于后人。因此著录宗谱一册,全根据元朝的历史,参考汪氏家族的功臣位次,未知道的事,姑且缺失以等待继续编写。族谱写成,请我在前面作序文。

有盛德的人,必有百世的祭祀。汪氏世代居住在边关,积累功绩恩德,不知道有几多个世代,而开始发迹于义武,而义武又有功德滋润当时,覆被于后裔,因这个原故子孙不断显耀,成为陇西功勋的世家,并非是偶然的呀。如今汪侯是作为国家的屏障,又如此勋业赫赫,可以说是继承你的家族,而又以修族谱不敢等待,你尊祖敬宗的心,是多么的周到啊。作为汪侯的子孙更要努力发奋,以继承前人的光荣,那么后来作列传的人,希望有确凿的凭证,岂但只是著于族谱而已。于是乎书写了这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