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唐诗三体》序

1256 《注唐诗三体》序

(原文)近代选唐人诗者,无虑数十家,惟周伯弜《唐诗三体》,盖有益于学者,故能盛传于世,有非他人可到,然诗人用字多出异书杂录者,未易悉知。

宋高安释至天隐,以该博之学、精明之识,为之注解,名曰:《唐诗三体诗注》,凡事出于群书者,悉取而注之,人各疏其仕迹,继以先儒之评,广以一己之见,俾览者识其事、知其人,而达其指归,用功厚、用意深,有益学者多矣。

紫阳山虚叟方回,尝为之序。元至大中,碛沙寺表上人始板行之,《后僧嗣诜复重刻之,岁久散逸不全,苏之长洲王瓛因购善本,捐资刻梓,以广其传,用心厚矣。间谒文为序。

呜呼,唐之诗人,何止千百计,其得名于世者无几,选诗固难,注诗尤难,非学识大过于人,焉能及此哉。有若伯弜、天隐,盖不易得也。瓛嗜学敦礼,而急于义,观斯举则可知其为人矣。

注释:①《三体诗》——周伯弜编《三体诗》,绝句以杜常《华清宫》一首为冠:“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按《唐史》及小说诸书,皆无杜常名字。或者以为宋人。然华清宫朝元阁,宋时不存已久,自当为唐人诗无疑。周伯弜 (镪qiǎng)。②盖——古文承上接下的连词。③高安释——高安,江西县名;释,佛家弟子称释,此人叫圆至。天隐,又名龙山、龙王山,历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437米,巍然屹立在湘潭县西南边陲之黄荆坪。④指归——意指,意向⑤紫阳山——在安徽歙县城南。宋朱松读书于此。后其子朱熹(总理学之大成者)居福建崇安县,题厅事曰紫阳书室,后人于歙县建紫阳书院。方回是元朝歙县人,故紫阳山当是此山。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⑥碛沙寺——在长洲陈湖。元初有僧魁天幻者居之。魁与高安僧圆至友善,至尝注周伯弜所选《唐三体诗》,魁割其资,刻置寺中,方万里特为作序,由是《三体诗注》得以流传。⑦苏之长洲——苏指苏州。王瓛(桓huán),人名⑧间——最近。谒文,请求作文。⑨呜呼——感叹声。

(译文)近代选辑唐诗的人,不下数十家,惟有周伯弜的《唐诗三体》,适合阅读研究,所以能够盛传于世,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高度,但诗人所用的字多数出于难得一见的书或杂志,不容易都读懂。

宋朝圆至僧人到天隐山,以他广博的学问、精明的见识,为《唐诗三体》注解,起名叫《唐诗三体诗注》,凡是书中的事情出于群书的,都摘取而注解它,诗作者各自注出仕途履历,继而以先儒的评论,加上一己之见。让览阅的人了解此情、知道这个人,而达到他注解诗集的目的所在,用功深厚、用意深刻,有益于读书人多多了。

安徽紫阳山的方回(字虚谷)曾经为这本书作过序。元至大(1309)年间,碛沙寺的表上人才刻板印刷发行。之后,僧人嗣诜又重刻印刷它,但岁月久远又散失不全,姑苏长洲的王瓛因此购买善本,捐款出版发行,用以增大它的传播,用心良苦啊,曾拜访我为这本书作序。

唉,唐朝的诗人,何止千百之数,得到扬名于世的没有几个人,选诗固然很难,注解诗的尤其是难,若非学识大大超过别人,怎能够做到这件事呢。有如周伯弜、天隐都不容易得呀。王瓛好学而热衷礼教,又急于仁义,看他这次举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