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鸿胪寺左少卿潘公墓志铭
(原文)故鸿胪寺少卿潘君,①卒于官舍,其孤璧将扶柩归葬,以应天府儒学教授李节所为事状来征铭。②
公讳赐,字文锡,号容庵,姓潘氏,世为建宁浦城人。③曾大父、大父,俱潜德弗耀,父至善,洪武中为江西抚州府知府,有循吏风,母夫人某氏。公少颖悟,肄业邑庠,文学日进,迥出侪辈,事亲以孝称,处诸弟友爱,登洪武庚辰进士第,释褐为行人,④持节使日本,宣上德意,远人咸服。未几,再使,行褒封礼。前后歼首贼三,俘海寇二十有一,取回被虏男妇一百七,日本卑辞谢约束不谨,而进贡土物,咸谓其得体。岁丙戌(1406),为礼部尚书郑公赐所荐,授祠祭司郎中⑤。时营建北京宫殿,有神木出四川马湖山中,命公赍香帛往答神休,闻山呼声者三,震动天地。亟归奏太宗,命立石纪之。会日本使回,奉命偕行,复以被虏男妇百余人来归。
初经四明临海,⑥见有亲丧不能举者,置诸僧寺,召父老谕以死丧、邻保相助之义,自是,无不葬者。岁辛卯升江西布政司左参政,⑦以承流宣化为己任,⑧民之利病,知无不言,言无不当,泰和萧虎告乡人重罪者将万数,刑部檄本司勘之,先以推官马之琼察其虚实,⑨久不报,公亲往鞠之,虎首伏其诬,众获解。新淦聂赐诬乡人当籍没者百六十人,⑩公与宪副魏浩往治其事,众言其诬,邑令翟溥福进曰:“从众论恐祸及己。”公怒曰:“汝畏祸!其如无辜者何?”浩亦疑惧,公独奏之,聂赐竟坐诬罔罪。朝廷以江西讼谍繁多,越诉者全家责戍边卫,犯者继踵,田日荒芜,公奏而复之。
广信有告聚众不轨者,上遣御史江铁百户陈端覆核,公辨其诬,事乃息。因过弋阳,
遇山水暴至,居民多被漂流,公解衣出钞,募人救之,全活者甚众。安福黄学谦与婿刘孟武肆恶无忌,屡以奇祸中人,公得其实,奏而戮之。南安上猷贼李志广,
聚众剽掠,大军攻之,势穷蹙,乃诈死,亡命有年后,他寇窃发,将逼上猷复出,诱邑令起民壮五百,躬率备之,因绐众曰:
“贼潜某村,当奋力剿绝。”众不知其由诺之。所歼村氓乃先导官军攻其巢穴者,事败。公曰令与李贼当诛,民壮皆善良听使令者,焉得俱坐以死,竟奏释之。公在使垣,
奏免水早灾伤无征粮七十余万,民迨今感之。
后落职使交祉、广东,忠勤益励。洪熙元年,起为行在刑部浙江司主事,
寻丁母忧去,
服阙,
改南京刑部山东司主事,力辨张瑛之冤,咸服其明。宣德八年夏五月被召,升鸿胪寺左少卿,赐织金麒麟罗衣一袭,宝钞二百锭。命与中贵使日本,
全节而归。为宣宗嘉奖,
遂来南京鸿胪寺署事,人方以远大相期,不意一疾弗起,是可哀也。洪武乙卯四月十四其生之辰,正统元年丙辰九月二十五其卒之日,享年六十有二。配蒋氏、林氏,皆先公殁,继薛氏,子男一,曰璧,女二,长曰禛,适李某,次曰祥,适黄某,孙女一。
公气量宏廓,知识高明,自擢科登仕,荐历华要,
德政皆足称道,所为文章援古证今,一主于理,其歌咏清新逸丽,有唐人风。累使日本橐金之赠皆却之,
所进《大典颂德化书》治安中制,为上嘉纳。所历海外山川风俗,辄记以诗文,积成巨帙,王学士景章极口称赏,非才识超迈,何以致此?昔宋富郑公使契丹,
亦录经行事,后得考据于太史,今公出使述作已藏翰苑。
他日太史有所考据,殆无愧于郑公矣。既序其事,复系以铭,铭曰:
浦城之潘,蔚为华宗。卓哉抚州,政声沨沨。
贤嗣之生,克肖于公。公实端士,孝友是崇。
奋由科第,累官显融。
屡使日本,茂建厥功。
矧有著作,经览重瞳。
逮参藩政,
位望益隆。
奏牍连篇,上彻宸聪。明辨诬枉,芟除奸凶。
恩敷惠流,甘雨和风。两官郎署,逾励厥忠。
后陟鸿胪,方拟升庸。天不愍遗,奄然告终。
迹其所历,允为奇逢。隧石刻铭,垂誉无穷。
注释:①鸿胪寺——官名,掌朝贺庆吊之赞导相礼。鸿,大声;胪,传唱,传声赞导,故名鸿胪。少卿,卿的副职。②事状——履历。③建宁——建安,瓯宁两县合称,即今福建省建瓯县。④释褐(喝yè)——除下茶褐色的布衣,意味着登上官场。行人:明代设行人司,设行人官职,掌传旨、册封等事。⑤祠祭司——礼部属下机构,掌管祭祀、祠庙之职。⑥四明——山名,在浙江宁波市西南。相传群峰之间,上有方石,中通日月星辰,故名。此处指宁波。⑦布政司——地方行省最高施政机构。参政,官名,明朝布政使设左右参政,辅助施政。⑧承流宣化——贯彻朝廷意旨,使民心拥戴。⑨推官——元明时,各府设推官一人,专掌一府刑法。⑩籍没——没收财物入官。奏而复之——报告帝王,恢复他们原先的身份。
广信——明洪武二年改为广信府,旧治在江西上饶县。
弋阳——湖南县名,如今改写为益阳。
南安——江西府名。上猷是贼头李志广的家乡。
绐(代dài粤音驼任切,氹字阳去声)——亦写作“诒”,欺哄。东莞话:绐人上树拨人梯。
使垣——布政使司,因在省城,故称使垣;垣,城墙。
落职——免职;使交阯,出使交阯(在如今越南境内)。(
起为行在——重新起用叫起;行在:帝王离京之住处,此处指南京。
丁母忧去——遇到母亲逝世而离任。
服阙——古制守孝27个月为期满,除下孝服。
中贵——皇宫中贵人,指太监。
宣宗——明仁宗朱高炽太子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1435年在位。
擢科登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
荐历华要——被推荐到权力中心任职(通常指作帝王身边的大红人)。
橐(驼tuó粤音托或驼)金——盘缠,路费。有底的袋叫囊,无底的叫橐。上路时缠在身上,银子在其中,故称盘缠。
富郑公——即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辽重兵压境,遣使求关南地,富弼奉命出使辽朝,拒绝割地要求,以增加岁币而还。三年,任枢密副使,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除积弊为本。三公,弼始封祁国公,进封郑国公,后封韩国公。
翰苑——即翰林院。
沨沨(逢féng)——恰到好处。
科第——科举登第。
显融——显赫,大官。
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
重瞳(童tōng)——一眼之中有两个瞳仁。据说舜帝双目重瞳。逮——到了。参藩政,在布政司当参政。布政司是行省中最高行政机构,即如今的省府。参政是布政使的副手,即如今的副省长。
宸聪——帝王的耳朵。
芟(山shān)——铲除。
两官郎署——两次在尚书手下当官。尚书属下为侍郎、郎中、员外郎,都有一个郎字。
升庸——升官。
奄然——忽然。
隧石——原指地下墓道的碑石,此处泛指碑石。
(译文)故鸿胪寺左少卿潘君,死在官舍,他的儿子潘璧将要扶灵柩归乡安葬,以应天府儒学教授李节所写的履历来征求铭文。
潘公名叫赐,字文锡,号容庵,世代是福建建宁浦城人。曾祖父、祖父,都有美德而未进入过官场。父亲潘至善,洪武期间作江西抚州府知府,有遵纪守法的风范,母夫人某氏。潘公少年时聪明理解力强,在县学校学习,文学日益进步,出类拔萃。服事亲人以孝顺闻名,相处几个弟弟友爱,中了洪武庚辰科进士,除下象征平民的褐衣当上大理寺属下的行人(官名),持节出使日本国,宣扬皇上盛德,远方的人都佩服。不久,再度出使,得到朝廷的褒封。前后歼灭贼首三人,俘虏海寇二十一名,取回被虏男女一百零七人,日本国卑词认罪,称约束不够严谨,而进贡土物,朝臣都称潘赐公不失使臣的体面。岁丙戌(1406),为礼部尚书郑赐所荐,授祠祭司郎中。当时营造北京宫殿,有神木出自四川的马湖山中,命令潘公带着香烛纸表等祭祀用品前往答谢神明赐予的福祥,听闻震耳的欢呼声再三响起,惊天动地。立即归来启奏太宗皇帝,命令立石碑纪念这件事。正好出使日本国的使者回来,奉命与他们同行,又以取回被虏男女百多人。
当初经过四明山临海地区,看见有乡民丧生不能埋葬,放置在和尚寺里,召集父老讲明死人下葬、邻里保甲互相帮助的善举,自此以后,没有无法安葬的事。辛卯(1626)年升任江西布政司左参政,以贯彻朝廷法令感化世人为己任,民间的利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当。泰和县的萧虎状告乡人重罪的将近万人,刑部移文布政司调查这件事,先以推官马之琼去查问这件事的真相,许久没有回报。潘公亲自前去审问,萧虎首先承认是他诬告,众人获得释放。新淦县的聂赐诬告乡人应当没收财产的有一百六十人,潘公与副宪都御史魏浩前去处理这件事,众人说他是诬告,县令翟溥福进言说:“听从众人的言论恐怕会祸及自己。”潘公发怒说:“你怕祸!这无辜的人又如何?”魏浩亦有疑惧,潘公独自上奏这件事,聂赐最后坐实是诬陷罪。朝廷以江西诉讼多,越级起诉的全家受责去边疆卫所,违反的人继续接踵而来,田地日渐荒芜,潘公上奏而被遣送边疆的人重新恢复身份。
广信县有告发聚众图谋不轨的人,皇上派遣御史江铁百户陈端前来复查,潘公分辩这是诬告,事情于是平息。因为路过益阳,遇到山洪暴发,居民大多被冲走漂流,潘公拿自家俸钱,招人救援,全活的人很多。安福县的黄学谦和女婿刘孟武作恶无忌,屡屡以奇祸使人中计,潘公访得他的实情,上奏而杀戮了他们。南安贼头李志广,聚众抢劫,大军进攻他们,走投无路,于是诈死,逃走多年以后,其他的盗贼暗中怂恿,逼使贼头李志广又出来,诱骗县令招集民间壮丁五百人,亲自率领人马出发,李志广因欺骗众人说:“贼人潜伏在某村。应当奋力剿灭。”众人不知底细一味动手。所歼灭的村民乃是之前攻击巢穴的人。事情败露,潘公说县令和李志广应当诛杀,民间壮丁都是善良的听从号令的人,怎可以连坐处以死刑,最后上奏释放他们。潘公在布政司期间,上奏免除水旱灾伤无法征收的粮食七十余万担,民众至今感激他。
后被免职出使交阯、广东,更加尽忠职守。洪熙元年(1375),起用为行在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因丧母离任,丧期满后,改任南京刑部山东司主事,力辨张瑛的冤枉,众人都佩服他的明智。宣德八年(1433)夏五月被召,升鸿胪寺左少卿,赐织金麒麟罗衣一件,宝钞二百锭。命他和太监出使日本国,不失朝廷体面归来,受到宣宗的嘉奖,于是来到南京鸿胪寺办理政事,人们正以远大前程期望他,想不到一病不起,太可惜了。生于洪武乙卯(1375)年四月十四,逝世于正统元年(1436)九月二十五,享年六十二岁。原配妻子蒋氏、林氏,都先潘公而死,继室薛氏,子男一,叫潘璧,女二,长潘禛,嫁李某,二女潘祥,嫁黄某,孙女一。
潘公气量大,知识高明,自从科举登上仕途,经历显贵清要的职位,德政都足以值得称赞,所作的文章引经据典,主题明确,他的歌咏清新飘逸美丽,有唐人的风韵,累次出使日本国相赠的路费推却不要,所进呈的《大典颂德化书》符合治国需要被皇上欢喜接纳。所经历的海外山川风俗,总是记录在诗文里,成了一巨著,王景章学士极口称赞。如果不是学识非凡,又怎会有如此成就?昔日宋朝富郑公出使契丹,也写下了沿途经历,后来太史根据记录得以考察,今潘公出使作品已收藏在翰林院。他日太史有所根据来考证,就无愧于郑公了。已记录他的事迹,又加上铭文,铭文说:
福建浦城潘姓,宗族享誉全城。江西抚州知府,你父政声清明。
老凤而生新凤,相随两凤和鸣。潘公为人庄重,孝亲睦友家声。
饱学功名登第,青云得路高升。持节出使日本,果然马到功成。
更有等身巨著,帝王嘉奖潘卿。随后江西参政,声望盛传两京。
奏章连篇得当,帝前大受欢迎。明辨诸多冤枉,真凶终被严惩。
随处口碑交赞,和风细雨春明。两番尚书下属,勤勉敬业忠诚。
后升鸿胪寺职,正期春丽花荣。天不垂怜遗老,忽而一叶飘零。
回顾此身经历,奇逢鸿福非轻。墓碑功德刻记,千秋天地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