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先生墓碣铭①
(原文)东莞有鸿儒曰东湖先生,既葬一百三十有三年,宰木已合抱矣。五世孙英祖等,深惧厚德深泽所以裕后者将久而弥晦,因具世次行实,②请铭其墓,俾后人有征焉。余曰:“噫,世固有积善累德不获显融于时,③而子孙阴受其报,发祥委祉,④亦足以表见其来之有自,岂偶然哉。此予于先生尤信也。”
先生讳益新,别号东湖,其先闽之泉州同安人,高祖傥,始迁东莞亭头场。⑤曾祖谅、祖希杰,俱潜德弗耀,父应辰,号青沟先生,宋嘉定中,⑥由特科为南恩州司法转龙川丞,⑦升连州推官权佥判致仕,⑧秩通直郎。⑨妣黎氏,赠孺人,⑩娶封氏,孺人有淑德,二子:长庚、字南金、号月桥,咸淳丁卯进士。次纪,字景元、号淡交,咸淳癸酉进士。
孙四人:继善、师善、宜祖、敬祖,曾孙八人,默甫。国朝洪武初,膺乡荐岐山县丞,
嘉甫博学,工古文辞,士林推重,玄孙十有二人,五世孙二十有一人。
先生嘉定丁丑九月初八,卒于前元至元戊子八月初九,
享年七十有二。孺人生嘉定壬申八月二十八日,
卒于德祐丙子七月初十,
享年六十有五。越十年,戊子十二月初十日,
始与先生合葬增步大堂山之原。
先生夙承庭训,博通群书,尤邃性理之学,事亲孝、处兄友爱,待宗族尽姻睦之道,虽遇贡补,
不乐仕进,惟以教子为业,以故,庚纪皆为名进士,
一门父子兄弟,文学之懿,邑人士未之或先也。先生复以道自居,贞介有守,
以经术行义,为学者所宗,后人愈传愈盛,为邑名族,非积善累德,其克尔耶。
英祖等惓惓焉以发潜表幽为事,余不得辞,乃摭事状最著者碣于墓,俾其后人咸知所自,且为邑人士劝也。复系以铭,铭曰:
有陈之先克种德,先生承之善培植。学成弗仕厚厥积,二子科名尤烜赫。
天之报尔亦云极,诸孙莘莘孔蕃硕。大堂之原是藏室,孺人祔之协龟食。
揭潜表幽我攸职,永昭厥闻有乐石。高风不磨过者式,有弗式者视兹刻。
注释:①东湖先生——977篇《临清轩记 》,记述陈益新先生为什么叫东湖先生的由来,读者不妨一读。②世次行实——世次,一族人从始祖一代代往下传的顺序。行实,履历。③显融——即闻达,当官可扬名,为闻;有俸禄,即有钱,人生道路顺畅,为达。简单说就是功名富贵。④发祥委祉——发祥,崛起;委祉,流庆,将兴旺的势头传给儿孙。⑤东莞停头场——据杨宝霖先生考证,停头场在如今东莞宾馆停车场靠近现新华书店的地方。当年是东莞城南门外,船只从外地来,船头靠岸的地方,故名停头(指船头)场。⑥宋嘉定中——南宋宁宗赵扩年号(1208-1224年)。⑦特科——帝王特恩让落选贡士补考,再选拔人才。南恩州,即今广东阳江。龙川,广东县名。⑧连州——广东粤北县名。推官,宋朝各州府均设推官一名,掌一州之刑狱。权,临时;佥判,官名。全称叫佥书判官厅公事,其职务为协理郡政,总管文书。致仕,退休。⑨通直郎——全称叫通直散骑侍郎。官阶名,有名无实的官衔。⑩孺人——古代贵族官吏母、妻的封号。《礼、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曰妻。”咸淳丁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距南宋灭亡只有12年。
咸淳癸酉——咸淳九年(1273)。膺乡荐——中了举人被推荐。歧山县丞,歧山,陕西县名,县丞,县令的副手。
嘉定丁丑——嘉定十年(1217)。卒于前元戊子——前元至元,元朝年号为“至元”的有两个,前元至元指前一个。戊子为前至元二十五年(1288)。原版作“戊戌”,误,据文义改正。
嘉定壬申——嘉定五年(1212)。
德祐丙子——1276年,距南宋灭亡只有三年。
戊子——为至元二十五年(1288),前后距12年,非十年。
性理之学——又叫理学,指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
贡补——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官场。
庚纪——指陈庚与陈纪。名进士,详1215篇注③。
贞介有守——正直有操守。
发潜表幽——将不为人知的美德展示出来。
有陈——“有”字古文语助词,无义。种德,积德。
莘莘——众多貌。孔蕃硕,大发展。
祔之协龟食——祔,合葬;祔之,与他合葬。协,同,一起。龟食,古人认为龟不食,只吸气而生,亡灵享祭只摄取气味,如龟之食。
乐石——碑石。
(译文)东莞有个大儒叫东湖先生,逝世了一百三十三年,墓道两边树木合在一起了。五世孙陈英祖等人,很担心先生的美德鸿福垂范后人的事迹因日久而更加模糊,因准备世系履历,请求作墓铭让子孙有个依据。我说:“唉,世间当然有积善累德不曾获得荣耀于时的,而子孙暗中受回报,由此崛起而后福不断,亦足以显示他本有源头,岂会是偶然的呢。这是我对于先生尤其相信的啊。”
先生名叫益新,别号东湖,他的先祖是福建泉州同安县人,高祖陈傥,才迁到东莞县南门亭头场。曾祖父陈谅、祖父陈希杰,都有道德而无功名,父亲陈辰,号青沟先生,宋朝嘉定年间,由特科选为南恩州(今阳江市)司法转为龙川县丞,升任连州推官兼临时代理佥判官职直至退休,品级是通直郎。母黎氏追赠孺人,娶妻封氏。孺人有淑德,两个儿子:长子陈庚,字南金,号月桥咸淳丁卯(1267)年进士。次子陈纪,字景元,号淡交,咸淳癸酉(1273)年进士。孙四人:陈继善、陈师善、陈宜祖、陈敬祖,曾孙八人:陈默甫,在国朝洪武初年,获得乡荐作岐山县丞。陈嘉甫博学,精于古文辞,士林推重。玄孙有十二人五世孙有二十一人。
先生生于嘉定丁丑(1217)年,死于前元朝至元戊子(1288)年,享年有七十二岁。孺人生于嘉定壬申(1212)年,死于德祐丙子(1276)年,享年六十五岁。过了十二年,戊子(1288)年十二月初十,才与先生合葬于增步大堂山的高地上。
先生向来承受家庭的教训,博学通晓群书,尤其精通性理的学问,侍奉亲人孝顺,兄弟相处友爱,对待宗族尽到姻亲和睦之道,虽然遇到由科举进身的机会,但他不喜欢仕途进步,只是以教儿子为事业,以此原故,陈庚陈纪都成为名进士,一门父子兄弟,文学上的成就,县里人士未必比得上他呀。先生又以坚守孔孟之道自居,为人正直有操守,以经术推行仁义,为学习的人追捧,后人愈传愈盛,成为县里的著名家族。若非积善累德,他能够做到这般么。
陈英祖等人念念不忘以发掘先辈不为人知的美德为己任,我不能推辞,于是拣取事状最为显著的写于墓道的碑文上,让他的后人都知道所以来由,而且作为激励里人的榜样呀。又系以铭,铭说:
陈氏祖宗能积德,先生继承更光大。
学成居家德越积,二子进士官显赫。
老天回报大之极,儿孙鼎盛人才出。
大堂高处建坟堂,与妻合葬享祭食。
表彰阴德我之职,长示芳名有碑石。
高风永驻过者师,有不遵守看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