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斋文集》序

1174 《得斋文集》序

(原文)昔余读陈众仲所为《珮玉斋类稿》序,则知元翰林侍制江宁杨先生志行一门,父子文学行义之懿,窃景慕之。永乐初,余由国子助教出守滁阳,时先生诸孙节仲亦被荐守徐州。去年夏,节仲由云南大理府知府九载考绩至吏部,适予亦自滁阳秩满来,一见,逾平生欢。今年春二月,节仲以年耄致仕,余则叨膺四川宪长之任,因出平昔所为文一编请予序。

予惟节仲以颖悟之资,承家庭之学,年未弱冠已著才名,后寓襄阳,隐居乐道,浩乎自得,不汲汲于希世求合,而嗜学之志益坚,其在襄阳则有《隆中杂著》,其知徐州则有《彭城类稿》,其守大理则有《滇南类稿》,总而名之则曰《自得斋集》,试阅其一二,粹然。根之以义理,贲之以英华,考核精详,议论正大,贯穿纵横,无施不可,是虽家学薰染,因有所自,亦其得于天者异于人,宜所作超乎等夷也。

及仕明时,img荐历州府,img发其所蕴,措之政事,吏民从化,治绩著闻,视古循良可谓无愧,img岂特文章哉。於戏,img当前代盛时,先生父子以文学行义,表著江东,今节仲既能传其家学,复能以政事著声天朝,岂不有光于先生耶。昔众仲之序云:“积之久者其发迟,约于前者固所以裕于后。”img以今日观之,益信。节仲名符,别号复庵云。

注释:①翰林侍制——版本有误,应是“待制”。制,皇帝诏命。待,等候诏命。明清仍在翰林院设待诏的官名。②滁阳——滁州的别称,因地处滁水北岸,北岸照到阳光,故称滁阳。③诸孙——即孙子,诸通“之”。④考绩——古代官员三年一任,任期满上京接受上司对其政绩的考核,以决定升降去留。⑤秩满——秩,官。此处指居官任期满三年。⑥年耄(帽mào)——年老,致仕,将官位退还给朝廷,即退休。⑦宪长——即佥都御史。⑧弱冠——古人男子未到二十岁,未举行加冠之礼,故称弱冠。⑨汲汲——急切的样子。希世求合,希望在世上找到合适他的位置。⑩等夷——同类人。img及仕明时——杨节仲的父亲在元朝做官,朱元璋得天下三十多年,这段期间杨节仲还处于观望期,到永乐帝坐稳天下,他才出仕。img荐历州府——荐,一再;历,经历。杨节仲从守徐州到守大理,故称荐历州府。img循良——遵纪守法,此处解作遵纪守法的官员。img於戏——音义同“鸣呼”,感叹声。img约于前者固所以裕于后——前期受到抑制的,肯定在后期得到充分的出头露面的机会。

(译文)昔日我读陈众仲所作的《珮玉斋类稿》序,才知道元朝的翰林待制江宁县的杨志行先生家,父子都有文学、操守与热衷善举美德,我暗自仰慕他们。永乐初期,我由国子监助教出任滁阳太守,当时,先生的孙子杨节仲亦被举荐在任徐州太守。去年夏天,杨节仲由云南大理府知府九年期满考察政绩到吏部,适逢我亦从滁阳期满来吏部得以一见,彼此大慰平生。今年春二月,杨节仲以年老请求退休,我却就任四川按察使,他拿出平时写的文集一本请我作序。

我认为杨节仲以聪慧过人的资质,秉承家庭的学养,年龄不到二十岁已经享有才名,后来侨居在襄阳,潜心经籍,十分得意,不急于在社会上找到合适他的位置,而好学的精神更坚定,他在襄阳就有《隆中杂著》,他任徐州知府就有《彭城类稿》,他任大理府就有《滇南类稿》,总起来就叫做《自得斋集》,试着观看一二,十分正宗。完全根据理学中的宗旨,再加上丰富而精彩的论据。考证精确详细,议论正大光明,贯穿纵横,无所不能,虽然说是家学熏陶,虽有自己的见解,亦因天赋异于常人,该他的著作超越同辈呀。

及至出仕太平盛世,经历州府,发挥他蕴含的才学,用于政事,官民闻风而动,政绩大显,比起古代的循良官吏,可以无愧了,又岂独是文章呢。唉,当前代鼎盛的时候,先生父子以道德,声望闻名于江东,如今杨节仲既能够传承他的家学,又能够以政事扬名于天朝,为杨志行先生增光。昔日陈众仲的序言说:“积累很久的,它扬名于世迟;前期受到抑制的,肯定在后期得到充分的出头露面的机会。以今日观看它,更加相信。杨节仲,名符,别号复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