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赵氏族谱》序

1122 宝安《赵氏族谱》序

(原文)赵君伯安修其族谱成,寄余为序。余与伯安素笃姻好,恶容以不腆之文辞乎。

按赵氏之先,汉京兆尹广汉之后,至唐有讳朓者,为文安令,生中丞珽,珽生营州剌史敬,敬生司徒弘毅,弘毅则生宋魏王廷美。廷美十子,讳德润者居房州,生丞英,丞英生克政,克政生筠州剌史叔望,叔望生宁武节度使与之,与之生公耀、公炤、公焯,居于杭。公耀生儒林先生由彦,又自杭迁于广。传五世至国辅始迁于宝安,至伯安又五世矣。一门食指恒数百,诗礼之习不失故步,岂非植本固、浚源远、世德厚,有以致是耶。

余尝考宋氏之制,有玉牒以序同姓,复第五服之戚疏为属籍,⑪又有类谱以纪其官爵功过、生卒岁月,又推其所自,至于子孙列名位者,为《宗藩庆系录》。img又考定世次、支分派别,而归于本统者为《源积庆图录》,img诸书不可得而见。

伯安惧其久而失其实也,于是取所藏族谱修之贻厥后人,用心厚矣。

於戏,img人之受姓定氏欲别其生,而会其宗者,非谱牒不可。晋魏李唐恒设官典之,后遭五季兵燹之余,img衣冠大族亡其谱牒,多失传系。独宋河南刘烨,自北齐中书侍郎环隽,至烨十一世俱可考,当时皆歆艳之。img兹谱自唐文安令朓至今,已廿有三世,宗支派系历历可考,img其不尤可重欤。昔人云:白璧可得,谱牒不可得。为赵氏子孙其尚宝诸。

注释:①恶(乌wū)——同“乌”,怎么,岂。不腆(殄tiǎn粤音驼典切,田字阳上声,莞音田字阴上声),不美。②广汉——赵广汉,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③文安——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④中丞——秦汉文官,三国有置,有“二丞相”之称。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加衔,故有此称。⑤司徒——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⑥宋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赵廷美——(947-984)字文化,本名光美,太平兴国初,改今名。⑦7筠(音匀)州——旧治(衙门)在江西高安县。剌史,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根据六条规定监察各州,称“六条问事”。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⑧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史相当于东汉的州牧清朝的总督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⑨食指——代指人口。⑩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img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又称“丧服制度”,简称“五服”、“服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标志…第一等“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戚疏,亲疏。img《宗藩庆系录》——宋代皇族谱牒计分五种:玉牒、属籍、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和仙源积庆图。img《仙源积庆图录》——宋代制度,宗正寺及下辖的玉牒所负责修纂各种皇族谱牒,宗正寺置卿、少卿、丞、主簿等属官,由右丞相任提举编修官。img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img五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兵燹(冼xiǎn),战火。img歆(心xīn粤音音)艳——羡慕。img历历——清楚。

(译文)赵伯安修好他的族谱,寄来给我为他作序。我与赵伯安向来姻亲情好,怎能以不美的文笔推辞呢。

按赵氏的祖先,是京兆尹赵广汉的后人,到唐朝时有个叫赵朓的人,成为文安县令,生下中丞赵珽,赵珽生下营州剌史赵敬,赵敬生下司徒赵弘毅,赵弘毅生下宋魏王赵廷美。赵廷美生了十个儿子,名叫赵德润的住在房州,生下赵丞英,赵丞英生下赵克政,赵克政生下筠州剌史赵叔望,赵叔望生下宁武节度使赵与之,赵与之生下赵公耀、赵公炤、赵公焯,居住在杭州。赵公耀生下儒林先生赵由彦,又从杭州迁到广东。相传五代至赵国辅才迁到宝安,至赵伯安又是五代了。一门人口经常数百人,诗礼的习俗仍然不失当年的规矩,岂不是根基巩固、源远流长、积德深厚,所以致此吗。

我曾考证过宋朝的规制,有玉牒记载同姓的序列,又第五服的亲疏为宗室交附的图籍。又有分类的谱册以记录他的官爵功过、生死年月,又追溯他出自何处以至于子孙,有功名官位的是《宗藩庆系录》。又考定世系相承的先后、明确分支派别,而归于本族的是《仙源积庆图录》,这几本书现在已见不到了。

赵伯安恐怕宗族久远而失去它的真实呀。于是拿他所收藏的族谱修辑好,遗留给后人,他想得多么深远啊。唉,人继承姓氏想辨别他的源流,而了解他的祖宗的人,非要族谱不可。昔日晋魏李唐时曾经设立官员来规范管理,后来遭受五代战火洗劫之余,官宦大族衰败了,他们的族谱大多数失传。惟独宋朝河南的刘烨,自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至刘烨十一代都可以考证,当时人们都羡慕他。而赵伯安这本族谱自唐朝文安县令赵朓至到今日,已经有二十三代人了,宗支派系清清楚楚的可以考证,它不是尤为珍贵吗。昔日有人说:白璧可以得到,族谱不可以再得到。作为赵氏的子孙要分外珍惜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