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报恩寺塔倡和诗》序
(原文)棘寺亚卿吴兴杨君遂初,①登大报恩寺塔赋七言近体一首,②继而和者珠玑璀璨,③律吕相宣,④杰作也。僧录司觉义霔公征言序其端。⑤
夫报恩即古长干寺,⑥在都城聚宝门外,后改为天禧。永乐初,奉敕重加建造,始赐今额。寺有阿育王舍利塔,莫考始建之由。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高祖改造,⑦出旧塔下舍利及爪发,⑧发青绀色,⑨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屈为蠡形。⑩至吴孙休时,塔始废,吴平后,诸道人复于旧基上建立。晋中宗渡江,
重加修饰,至简文咸安中,使沙门安法师程造小塔一层,
十六年僧尚加为三层,即高祖所开者。至南唐时,废寺为营舍,
其后舍利数光见,宋祥符中复为寺,即其光见处建塔,始有圣感舍利宝塔之号,杨次公诗云,
释迦八万四千塔,一在江南古道场,即此塔也。故元至顺中,寺僧佛光、广演之徒,主寺修塔既完,天花如雨,祥光如练,满空者数日,详见御史中丞赵世延所撰碑。
於戏,是塔之建,自释迦涅槃后,
至今几二千年,而兴废不一岂非数耶。洪惟国家奄有天下,
礼乐兴举,治臻太平,而崇重释教者,盖以其阴翊王度也。
今寺塔一新,极乎雄丽,有非前代能及,登斯塔者凭栏肆瞩,
皇都佳丽之景,举在眉睫,是宜发于声诗,
极乎形容,足以传诵于人也。因霔公之请,历序斯塔建置之由,俾览者有所考焉。
注释:①棘寺亚卿——棘寺,大理寺的别称。大理寺是掌刑法的最高机构,古时在棘木之下审重犯,故称棘寺。亚卿,大理寺卿(第一把手),是全国九卿之一,亚卿(又叫少卿)是其副手。吴兴,浙江古郡名,明朝属湖州府。②大报恩寺——即长干寺,阿青王塔的由来南京大长干寺是六朝京师名寺,因在金陵长干里,故得此寺名。长干寺最先由何人何时创立,史无记载。可是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佛教初传江南的东吴。翻阅厚重的历史,在明代大报恩寺遗址上,曾经矗立着南朝长干寺、北宋天禧寺、元代旌忠教寺等一些寺院。七言近体,即律诗。唐朝从前朝古体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平仄格律严谨、对仗要求工整的“近体诗”。近体是沿用唐人的称谓,虽后来不断改朝换代,亦沿用此称谓。③珠玑璀璨——以珠光宝气来比喻诗作的光彩夺目。④律吕——此处指诗词的韵律。⑤僧录司——僧官名。唐初僧尼隶属祠部,所度僧尼由祠部给牒;后因置僧录司,专掌佛法事。觉义霔(注zhù)公,觉义,僧名;霔公,僧录司僧官名。霔,及时雨。⑥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长干寺,见注①。⑦高祖改造——即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厝怀。皆为训解数十卷。而俭约自节。罗绮不缘。寝处虚闲。昼夜无怠。⑧舍利及爪发——舍利,佛骨,梵语设利罗。佛谢世后,灵骨焚烧余下的珠状结晶体。爪发,指甲与头发。⑨绀(淦gàn粤音禁)——微带红的黑色。⑩蠡形——辅首是中国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古代常做成蠡形、螺形、龟蛇形等,其首衔环,便于起闭门窗。同时,辅首也是一种装饰品。正是这种种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吴平后——晋武帝司马炎咸熙二年,吴国灭亡,为公元280年。
晋中宗渡江——晋中宗(东晋):晋元帝——司马睿 317年-322年在位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入闽居福唐(今福州市、福清市)为入闽始祖,夫人陈氏:生子二,懋、禄。懋公居下邳,生子六:鉴之、宣之、庆之、侃之、旭之、敬之,时号六龙。
沙门——佛门;安法师,法师俗家姓安。程造,依式样建造。
营舍——军队住房。
杨次公——杨杰,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最初时喜好禅宗,追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参究庞蕴居士的机锋话语。有一天奉命祭祀于泰山,看到日出如圆盘般涌出时,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因为母丧而去职归乡,平日闲居的时候则阅读藏经,因此而归心净土。曾绘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随身携带以观想忆念。杨杰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职位次于丞相,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助手。
於戏——音义同“鸣呼”,感叹声。
释迦——即释加牟尼,如雷佛祖。涅槃,脱离一切烦恼,进入无碍的境界。后来称僧人逝世叫涅槃。
奄有天下——意译为一统天下。
阴翊王度——暗中保护皇朝的法度。
)肆瞻——放眼望去。
声诗,指宋词。因宋时席间命歌伎以乐器伴奏演唱新词,故称声诗。
(译文)大理寺少卿吴兴县的杨遂初,登上大报恩寺塔上作七言律诗一首,继而和诗的诗词珠玑璀璨,音律协调,都是杰出的著作呀,僧录司觉义霔公征求我写序言在前面。
报恩寺即是古时候的长干寺,在都城的聚宝门外,后来改为天禧寺。永乐初年,奉敕令重新加以建造,才赋予如今的匾名。寺里有阿育王舍利塔,没有办法考证它建塔的由来,梁朝大同三年(537),梁高祖改造,取出旧塔里的舍利和指甲头发,头发微带红的青黑色,僧人们用手拉扯头发,如弹簧一样伸缩,放开之后就卷曲成为一圈圈。到了东吴孙休的时候,寺塔才废弃,东吴灭亡后,众道人又在旧基础上面建立寺塔。晋元帝渡江后,重新加以修饰,至简文帝咸安年(371)时,命佛门安法师依法式建造小塔一层,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六年(391),僧人加为三层,即是后晋高祖时开始建造的寺塔。至南唐时在寺院废墟上建军队营房,此后数次见到舍利放光,宋代祥符(1012)年间又建造为寺院,即是见到光亮处建造塔,才开始有圣感舍利宝塔的名号。杨次公的诗说:释迦八万四千塔,有一个在江南古道场,就是这座塔呀。所以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3),寺僧佛光、广演几个同门,主持建寺院修塔完毕,天花如雨,祥瑞的光芒好如白绢一般挂在天上,持续了几日,详细的情况见御史中丞赵世延所撰写的碑文。
唉,这座塔的建造自释迦牟尼死后,至今将近二千年,而它的兴废不一,岂不是天数吗。强盛如我们国家一统天下,礼乐兴举,天下太平,而尊崇佛教,因为它能够阴庇王朝的制度呀。如今的寺院舍利塔焕然一新,极其雄伟壮丽,并非前代所能够比得上,登上此塔的人能够凭栏纵目远眺,皇城绚丽的景色,全在眉目下面,是适宜抒发于诗词,真是淋漓尽致,足以传诵于人呀。因为霔公的请求,历数这座塔建造的缘由,让观看的人有所考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