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会倡和诗》序

1246 嘉会倡和诗》序

(原文)大理寺丞麟溪郑君湛初丁外艰归义门,既服阕,录其家会饮眉寿堂嘉乐轩,及寻梅听雨楼前诸诗,而致仕长史醇翁清逸、慎独觉轩诸伯叔父,与诸侄和之,凡三十余首,装潢成卷,属序其端。

予惟郑氏之先,自宋遂阳府君徙居麟溪,家日盛大,孝友之事,史不绝书,文学之名,人所共仰。逮入国朝,其居显宦者接武而起,衣冠文物,视昔有加,可不谓盛矣乎。

然其家自昔迄今,嘉会宴集,倡和有诗,纪述有序,历历可见,然多出四方君子,若今倡和诸什,乃出于一家,所以叙天伦之乐,而非留连光景者比,皆出乎性情之正,有淳厚和平之音,无轻浮绮靡之态,睦雍之情蔼然见于言外,则其家庭礼义之习,于是可见。岂不足以闻于人人哉。

夫古之以孝义名家,img若万石君、张公艺、王丕、李自伦辈,img世咸推重,然求其一门仕宦之显、文学之优,如君家之盛者,盖未闻也。然则世有郑氏,犹祥麟瑞凤,为时所重,不亦宜乎。因书此以致景仰之意。

注释:①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府,明朝时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司,会同处理重大的司法案件。寺丞,大理寺卿为第一把手,寺丞为副手。丁外艰,遇到父亲逝世。义门,“江南第一家”俗名“郑义门”,世称“九世同居”,位于浙江中部浦江县郑宅镇。郑宅在历史上是闻名全国并有很高地位的文化名镇。自北宋初年郑氏在此定居迄今已900余年,它原名“承恩里”,南宋时曾先后易名为“三郑”、“仁义里”。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改称“郑义门”。郑义门因其辉煌的“孝义同居”被明代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它是白麟郑氏家族与宋濂共同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同居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家族文献丰富而罕见的特殊大家庭。②服阕(确què粤音缺)——守丧期满27个月,除下孝服。③致仕——退休将官职退还给朝廷。④属序——属同“嘱”,吩咐;序,写序言。⑤遂阳府君——后人称已故的祖宗为府君(一家之长),遂阳是祖宗的名字。⑥孝友——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为友。⑦接武而起——前后不断。武,步伐;接武,后人跟前人。⑧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冠,礼帽。文物,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古董。⑨诸什——《诗经》中大雅、小雅、周颂以十篇为一卷,故后人称诗文集为什。诸什,指众人作品⑩睦雍之情——和睦友好的心态,img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或申述理由img万石君——不是专有名词。汉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月俸三百五十斛谷 西汉石奋,及其四子,官至二千石,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但他在皇宫主持清洁卫生,无独立人格无大家庭和乐共处的环境,非陈琏心目中的万石君又严延年母教子有方,五子显赫,被称“万石严妪”,东汉冯杨,汉宣帝时为弘农太守,八子皆为二千石,赵魏间号万石君后二人可以入选。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

(译文)大理寺丞麟溪的郑湛初守父丧回郑氏义门,守丧期满,记录他家会饮在眉寿堂、嘉乐轩,以及寻梅听雨轩楼前作的几篇诗,而退休长史号醇翁的郑清逸、慎独觉轩伯父叔父们,与侄儿们的和诗,有三十多首,装钉成卷,嘱咐我作序言。

我想郑氏的祖先,自从宋朝的郑遂阳老祖宗徙居至麟溪,家庭逐日盛大,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事情,不断地被记录在史册上,文学的名声,人们所共同景仰。进入国朝,他家位居显著官宦的人接踵而起,文人众多,文化比昔日更加兴盛,可不是说很兴盛吗。

但他家从古至今,嘉会宴集,倡和有诗、纪述有序,清晰可见,但多数出于四方文人,如今的倡和诗,那是出于一家,用来叙述天伦之乐,而并非留连风景的诗所能比较,都出于真性情,有淳朴和平的声音,无轻浮华丽的心态,和睦友好之情充分见于言外,那么他家的礼义传统,由此可见。岂不是很值得宣扬吗。

古时候以孝义扬名的家庭,如万石君、张公艺、王丕、李自伦等人,世间推崇备至,但要他一门官宦的显赫、文学的优秀,像郑家那么兴盛的,就从未听说过呀。那么世间有郑氏,就像凤毛麟角,为时代所尊重,不是很适宜吗。因此写下这篇序言致以景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