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庵文集》序

1170 《思庵文集》序

(原文)文者振道之华也。道本诸心,散诸事物,感物而后动,因言而后宣。光辉发越,自不可掩,然当主之以理,充之以气,又贵乎学之有本也。故不言则已,言之则理达而词畅,譬有源之水,其流愈远而愈不竭,汩汩日滔滔,汪洋澎湃,百折而达于海者,其本盛故也。彼口耳之学,于道无所闻,于气无所养,其言浇漓丛杂,义乖而理晦,奚足以振道之华哉。

都察院佥都御史姑苏吴公,间以《思庵》前后二集见示,得其文与诗读之,言论迪乎道义,兴致本乎风雅,正大之气,和平之音,蔼然可见;盖公生于东吴文献之邦,所相与者,悉鸿儒硕士,得于见闻讲论尤多,于六经、子、史,靡弗研究,会众理而融诸心,而履诸已宜其道,无往弗著,文词之工,特余事耳。吴中学校交聘为学者师,俱辞不就,惟以饮水著书为乐。

永乐季年膺荐召至京师,未及擢用,仁庙御极,首拜广西道监察御史,正色立朝,卓有风采,而冰蘖之操益励。尝巡历淅江贵州二道,弘摅所蕴,以达诸政,凡有论奏,出人意表,威惠兼著,吏民敬畏犹神明焉。逮陟都台,img德望既隆,勋名益著,而其道之见乎事业者,又昭焯如此,岂但著于文词而已哉。尚期以光明正大之学,黼黻皇猷,img匡弼盛治,则道益尊德益盛,而功益著,斯集之传殆与之同为不朽也。

其前集著于未仕时,后集著于已仕日,复有续集,则载任都台时所作者。呜呼,可谓盛乎。公间属予序,img深愧学殖荒落,不足以当之。然荷公相知之厚,义不可辞,因书此俾读者知公学有原委,img所作一本于理而充以气,诚足以振道之华也。公名讷,敏德其字,思庵乃别号云。

注释:①文者——指文章;振道,弘扬孔孟之道;之华,如直译为:“的光华”太虚,读者不好理解,因此意译为:“载体”,读者一目了然。②因言而后宣——言,是指“立言”的“言”,即著作。③汩汩(骨gǔ)——水流的样子。④浇漓丛杂——浇漓,浇薄;丛杂,庸俗。⑤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由帝王领导,监察六部的施政。佥都御史,全国十三个道(相当如今的省),每道三司鼎立,即布政司、按察使司(最高长官佥都御史)和都指挥使司。⑥间——最近。⑦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和《小雅》·《诗经·周南·关睢·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⑧盖——承接上文,申述理由或原因⑨仁庙御极——指明仁宗朱高炽,在洪熙元年登基(1425)。⑩弘摅(书shū)——广泛发挥。img逮陟——到晋升;都台,都察院(见注⑤)。 img黼(府fǔ)(弗fú)皇猷——黼黻,辅助;皇 ,帝王的谋划。img间——最近。属,同嘱,吩咐。img原委——此处指源头。

(译文)文章是弘扬孔孟之道的有力载体,儒家思想原本来自于心,体现于事物,遇到事物而引起内心的共鸣,因为建立一家学说,他的观点更为众人所知。光辉越发不可掩盖,但应当以某一理论为核心,然后借题发挥,而关键在学识要有本源呀。所以不说就算了,说就把道理说通透,而言词流畅。譬喻有源头的流水,它的流水越远而越不会枯竭,滔滔不绝,汹涌澎湃,百折不挠而到达大海的,它源头兴盛的原故呀。那些口传耳听的学问,对理学的源流没有研究,于流派无所了解,它的言语浅薄庸俗,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怎可作振兴儒道的载体呢。

都察院佥都御史姑苏城的吴公,曾经以《思庵》前后两本书集送来,读后感到,言论合乎道义,内容源自《诗经·风雅》,光明正大的气概,和谐平稳的声音,在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来。那是因为吴公生于东吴文献的地方,所结交的人,都是大的学问家,受他们的言传身教特别多,对于六经、诸子百家、史实,无不研究,归纳各种道理而融合在心,而在已往的仕途中该他无不卓异,文词的工整,特别显得是小事了。东吴里的学校争相聘请为学子的老师,他都推辞不去,只是以清贫写作为乐事。

永乐末年荣获推荐召至京城,未曾得到任用,明仁宗登位,首次授予广西道监察御史,严正执法,卓有风采,而抗考验的操守更坚定。曾经巡视淅江贵州两个道,充分发挥所有学识,以此通达政务,凡有议论奏报,都出人意料,声威恩惠兼备,官民敬畏,将他当作神明啊。及至升至都察院,德望更高,功名更显赫,对于将儒家思想贯彻于事业之中,又收效这样大,岂只是表现在文词而已呢。还期望他以光明正大的学识,辅助朝廷,辅佐盛明的政治,那么孔孟之道的地位更高,造福人民更广,你的功劳更大,这本文集的流传希望共同成为不朽吧。

这本前集作于未进入仕途的时候,后集作于进入仕途的时日,又有续集,那就是在担任都察院官职时候所写作的。唉,可以说是了不起啊,吴公最近嘱咐我写序言,深愧学识荒疏,不足以担当这个角色。但承蒙吴公引为知己,义不容辞,因此书写这篇序文让读者知道吴公的学识是有源头的,他的著作的一方面主题思想突出,另一方面论据充足,而实在足以弘扬儒道的光华啊。吴公的名字叫讷,敏德是他的字,思庵是他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