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逢村《梁氏族谱》序
(原文)族藩则散,散则无所统,赖有谱联属之,以防范人心,有克灼然知之者能几人哉。以梁氏之谱观之,则知其积累有自、承传有人为可重也。
梁氏先世汴人,①宋季有讳起字起莘者,累官武经大夫、②岭南招讨使,③会宋箓讫,④隐居南海之逢村。至元初,岭海甫定,伪侍郎马南宝、伪制置使黎德等,⑤据香山为乱,群盗螽起附之,⑥侵迫城府,磨牙吮血,桑梓为墟,上下危惧。帅阃素熟招讨名,⑦强起讨贼,果平群丑,绥靖海隅。以功授宾州同知。⑧后膺恤典,赠中顺大夫、广东佥都元帅勋、上骑都尉爵、安定郡伯,夫人杨氏、林氏俱封安定郡君。⑨五子:长祐之,亦以武功累官至广东宣慰使司副都元帅。⑩次保之夭逝。申之荫叙惠州博罗簿尉,后判封州。清之出为陈氏后。和之敦礼迪义,有闻于人。祐之子仁隐亦官至佥福建、行枢密院事。
仁隐二子:伯谦同知德庆路事,子谦同知惠州路总管府事。
自招讨以来,恩数便蕃,宠及门祚,前承后继,声光日起,子孙日盛,衣冠文物,为南海名宗。岂非招讨诸公遗泽所致乎。招讨六世孙祖远等,以所修族谱,不远百余里,欲以示予,请序其端,因历叙招讨诸公勋德,俾后人知所自,而不敢忽忘焉。
注释:①先世汴人——祖先汴梁人。汴梁,今河南开封市。②梁起莘——原为南宋官员,后来反叛降元。武经大夫——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以第二十七阶武经大夫,以代旧官皇城使。③招讨使——官名。唐宋时多以大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兼之,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事。④宋箓讫——箓是帝王自称所谓天赐符命之书,宋箓讫,意译为宋朝气数已尽。⑤马南宝——(1244-1280),原籍河南开封府梁。宋亡。马南宝日夜悲泣不食,隐匿不降。黎德与南宝讨其叛军,大败,南宝被捕不屈,壮烈殉节,年仅36岁。土人潜收其尸,葬于小赤坎鳌鱼岗(今斗门东北黄杨山麓)。明清两朝均追表其忠,崇祀乡贤。黎德——新会人,因与香山马南宝抗元事败,决不甘心,誓死抗元。这里用了伪字,因宋朝已亡。站在正统的立场上评抵抗者,称之为伪。⑥螽(终zhōng)——蝗虫的总称。⑦帅阃——即元帅。⑧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注):当时宋朝已亡,元朝刚刚安定,但有个谣言说宋帝仍在占据城池。马南宝、梁起莘、黎德等人集合民众、押运粮草前去迎帝复宋,途中梁起莘反叛降元。⑨郡君——妇女封号。元正从四品官之母或妻封郡君。⑩宣慰使——官名。非常制。元朝置宣慰使司,或称“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掌军民事务,分道管郡县,转达郡县请求于行省,传达行省政令于郡县,为行省与郡间承转机关。荫叙——按先辈功业大小,给予不同等级的荫封。世袭与荫封是封建社会的做官制度。
佥枢密院事——又叫佥院,宋以枢密院主持军政,设枢密使,佥枢密院事位次于枢密使。
同知……事——即知事,中央官员掌地方政令,称知事。
恩数(朔shuò)——恩德次数多。便蕃,有利于发展。
(译文)族群大发展就容易分散,分散就无所统领,就靠族谱来联系归属,以防范人心涣散,有能够正确认识到这种情况的能有几个人呢。以梁氏的族谱来看,就知道他的宗族积累是有来历,承传有人实在难得呀。
梁氏的祖先是汴梁人,南宋晚年有个叫梁起(字起莘)的人,做官至武经大夫、岭南招讨使,碰上宋朝气数已尽,便隐居在南海县的逢村。到了元朝初年,岭南海边地区刚刚安定,前朝的工部侍郎马南宝、前朝制置使黎德等人,(注)占据香山县作乱,大批强盗(民众)蜂涌而起依附他们,侵占州县城郭,大开杀戒,乡村成为废墟,上上下下都感到危险和恐惧。镇抚一方的军事长官向来熟知招讨使梁起莘的名字,把隐居的梁起莘硬请出来讨伐逆贼,果然平定群丑,海边安宁。梁起莘以功绩被授予宾州同知,后来死后获得抚恤的典礼,被追赠为中顺大夫、广东佥都元帅的勋衔、上骑都尉爵、安定郡伯,妻子杨氏、林氏都被封为安定郡君。五个儿子:长子梁祐之,亦以武功做官至广东宣慰使、管理副都元帅职务。次子梁保之夭折。梁申之因荫庇封为惠州博罗县副职,后来改为封州通判。梁清之出族成为陈氏的后人。梁和之仁义厚道,有名声被人传颂。梁祐之的儿子梁仁隐也官至福建行省枢密院任佥院。梁仁隐有两个儿子:梁伯谦任德庆路的知事,梁子谦任惠州路总管府的知事。
自招讨使以来,屡承恩典便更加蕃衍,恩宠及于世家,前承后继,声誉光华逐日鹊起,子孙日渐繁盛,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南海县著名的宗族。这难道不是招讨使诸公的遗下的福泽所致吗。招讨使六代孙梁祖远等人,以所修的族谱,不远百多里路,送来给我看,想请我写序言,因此详细叙述招讨使诸公的勋劳功德,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历,而不敢遗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