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孺人挽诗》序
(原文)刘母萧孺人卒于永乐辛卯,①距所生洪武丁巳,得年三十有五。缙绅君子以诗挽之,②积而成帙,其子东莞学教谕尚锡请文为序。③
孺人讳安平,世为西昌云亭不陂里人,④其家以诗礼相承,而资甲于乡。曾大父士徽隐德弗耀,⑤大父春溪五云滩头镇巡检,⑥父如渊以富有人才征,历金华、常德二府经历,⑦因罜吏议,⑧谪戍陕西庄浪卫。⑨以孺人归于尚锡父仲泰时,舅姑俱早世,⑩惟曾祖母祖母在,侍奉孝谨,为诸母所喜而特爱之。
及仲泰为伯父德政后,诸弟尚幼,独理二家之务,勤劳备至,家赖弗坠者,孺人内助之力居多。且性慈惠、闲于闺仪,
时德政夫妇俱先逝,岁时祭祀,佽助尤谨。
至于待宾亲、教子女、抚童仆,与凡修妇事者,靡不得其道。见饥寒不给者,随所有周济,未尝有德色。邑里称贤母者必归之。
及卒,人莫不衋然而伤。翰林学士陈公德遵铭其墓曰:“由其生富贵之室,得于见闻有所本,”信矣。古人云妇人之行不出闺门,如孺人淑德懿行,视古贤母无愧,可使泯泯无闻乎。
是宜缙绅君子形诸哀挽之什,
使人读之,嗟叹弗已也,予重尚锡之请,为序其端。
注释:①孺人——古代官吏、贵族之母或妻的封号。《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②缙绅——见685篇注③。③教谕——乡学中第一把手。④西昌——四川县名,明朝改为建昌卫。⑤隐德弗耀——隐居乡间,有道德而不为人知。⑥巡检——明朝时为县令属官,维护地方治安⑦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又称府经厅。⑧罜吏议——工作失误被定罪。⑨庄浪卫——明洪武五年(1372)平河西,改庄浪县为卫(一说十年改庄浪县为卫),治今甘肃省永登县。辖境约当今黄河以北的庄浪河和大通河下游之间地。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陕西行都司治此。后降为庄浪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年)复为卫。⑩舅姑——家公家婆。德政后——刘德政的继子。
闲于闺仪——闲同“娴”,熟习。闺仪,古代妇女在闺门之内的标准模式
佽(次cì)助——帮助。
衋(细xì粤音色)然——悲伤。
泯泯民(敏mǐn)——消失。
什——《诗经》中大雅、小、雅、周颂以十篇为一卷,叫作什后来泛称诗卷、文集。
(译文)刘母萧孺人死于永乐辛卯(1411),距她生于洪武丁巳(1377),享年三十五岁。士大夫君子们用诗哀挽她,积而成卷,她的儿子东莞学校教谕刘尚锡请求我写文章作为序言。
孺人的名字叫做萧安平,夫家世代是四川西昌云亭不陂里人,她的家庭以诗礼相承,而资产是乡中首富。曾祖父刘士徽有才德而不求功名,祖父刘春溪在五云滩头镇作巡检,父亲刘如渊以人才出众被征调做过金华、常德两府的经历,因为工作失误受谴责,被贬到陕西的庄浪卫。而萧孺人嫁给刘尚锡父亲仲泰,这时公婆都已去世,只曾祖母祖母在堂,萧孺人侍奉孝顺谨慎,为几位祖母所喜欢,而特别爱惜她。
到仲泰过给伯父德政作继子,几个弟弟年幼,她独自管理两个家庭的事务,勤劳备至,家庭依赖她不衰落,孺人内助的力量居多。而且性格仁慈贤惠、熟悉闺阁礼仪,当时德政夫妇都先已去世,每年时节祭祀,帮助尤其细致周到。至于接待宾客亲戚、教导子女、抚养童仆,以及凡是妇女修养的事,无不做得中规中矩。看见饥寒交迫的人,根据家境状况周济别人,未尝有施舍他人的德色。县里称赞贤母必然归于她。
到她死后,人们无不悲伤痛苦。翰林学士陈德遵给她作墓志铭说:“由于她出生于富贵之家,得到的见闻有所本源,”是可信的了。古人说妇人的行为不出于闺门,像萧孺人贤淑的德行,看来无愧于古代的贤母,她的事迹岂可默默无闻呢。是适宜于士大夫们将哀悼形容于各种诗中,使人阅读它,感叹不已啊。我尊重刘尚锡的请求,写序在挽诗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