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辨(《桂林稿》)

1348 瘴辨(《桂林稿》)

(原文)五岭以南,惟桂林颇有中州清淑之气,瘴沴少作,他若平梧柳庆、浔邕左右、两江溪洞,无岁无之。盖其处天气温暖,地气郁蒸,山岚风水之毒,与草莽、沴气,郁勃薰蒸而成也。然草莽之气,北方何尝无之,而南州独病者,炎方之地,脉疏而气泄,愆阳弗收,有自古无霜雪处,人为常燠所暵,肤理脉络不密,山川草莽之气感而相薄,故易成疾。又地气恒燠,天气无常,四时晴霁便热,忽有风雨,顷刻便寒,服食失宜,百病丛生,此又水土气候所致。

其中人也,寒热间作,发渴有时,全似痎瘧,img南人百疾不问症候,通命曰瘴,妄投药石以戕生者何限,img凡如疟状者,乃真瘴也。然其名不一:春曰青草,夏曰黄梅,六七月曰新禾,八九月曰黄茅,土人以黄茅尤毒。盖当秋高,黄茅际天,秋暑郁结之中若釜鬵,img人行茅间,为气所焮,img昏眩烦渴,身热头疼,且数十百里,无一木阴可息,又无井泉,遇污潢陂浊,不得已,必杯饮其染瘴者,img职此之由,img一说也。

或谓南方地气卑湿,天气温蒸,阴多闭固,阳多发泄,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之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谓之瘴。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痎疟,谓之冷瘴。重者蕴热沉沉,昼夜如卧炭火中,谓之热瘴。最重者,一病则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谓之哑瘴。无不死者,而“指迷方”谓哑瘴者,即伤寒失音,与中风不语之症同,治得其道,间有可生。img热瘴虽因山川草木冷气所中,或有饮食不节,或食煎煿,img积热所致,其热昼夜不止,稍迟一二日不治,则血凝不可救矣。南方谓之中“草子”,冷瘴与痎疟相类,秋来则多患此,天凉及寒气少有之,此又一说也。

复有所谓回头瘴者,盖入广而不伏水土,冷热相忤,寒暄不调,遂作阴阳相搏之疾,故曰“回头瘴”,此又一说也。

夫岭南天气不常,img一日之间,寒暄数变。摄养者当宜自慎,脱著以时,则身体便矣;省食生冷,则脾胃壮矣;省食油腻,则胸膈自快矣,而又无大忿怒,以伤天和,节嗜欲,以固真炁,img又奚瘴之足虑哉。近太子少保唐公铎来议广西军事,继而礼部尚书任公亨泰、前刑部尚书杨公靖、监察御史严公震直,奉使安南,俱道桂林,以予久居桂庠,img必审风土之宜,恒以瘴为问,予因以闻诸父老之言,及宋李璆、王棐、章杰诸君子所著瘴论,择其有足征者,故录而辨之。

注释: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②中州——中原。③瘴沴(例1ì)——又称沴气,灾害不祥之气。④平梧柳庆——平南、梧州、柳州、庆远府。广西境内地名。⑤浔邕左右——浔江,广西河流,起桂平县,至梧州止,入广东叫西江。邕江,在广西南宁,浔邕左右即浔江邕江流域。⑥两江溪洞——指浔邕两江流经的山洞。⑦南州——中原称中州,广西在南方,故称南州。⑧脉脉气泄——拿地理比作人身,脉络不健全,故而元气泄漏。⑨愆阳弗收——愆阳,毒辣辣的太阳;弗收,不止。极言太阳猛烈而白天日照时间长。⑩常燠(玉yù粤音沃)——经常的闷热;所暵(汗hàn),所薰蒸。img痎 (皆 jiē)疟——泛指疟疾。img药石——药,指中药;石,以有棱角的石头扎人体穴位,泛指针灸一类治疗。戕(枪qiāng粤音详)生,杀害生命。何限,那处是边界,极言数量巨大。img釜(寻xún)——大锅。大鼎。(信xìn粤音恨)——炙,烧灼。img杯(póu粤音抛、莞音刨)——双手去捧。img职——主要。img间——偶、或。img煎煿(博bó)——煎炒。img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不常,无常。img真炁(同“气”)——即元气,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元。img桂庠(祥xiáng)——桂林府学校。

(译文)五岭以南,桂林颇有中原清静温和的气候,瘴疠很少发生,其他如平南、梧州、柳州、庆远府,浔、邕两江流域,两江的溪洞,没有哪一年不发生的。那是它那个地方天气温暖,地气闷热,山岚风水的毒气,和草木的疠气,郁结旺盛薰蒸而生成呀。

但草木的气,北方何尝没有呢,而南方人独生病的原因,炎热的地方,地脉疏而地气泄漏出来,加上毒辣辣的太阳照射时间长,有“自古没有霜雪的地方”,人们经常被闷热所蒸,肤理脉络不密,山川草气交感而侵袭,所以容易成为疾病,而且地气长期闷热,天气无常,四时晴朗便热,忽有风雨,顷刻便寒,衣服饮食失宜,百病横生,这又是水土气候所致。那些中了瘴的人呀,寒热间歇发作,发渴有时,很像疟疾,南方人百病都不问症候,通通叫做岚瘴,乱来医治,摧残生命不计其数。凡是症状如疟疾的人,那是真正的瘴气呀。但是它的名字不一样,春天叫青草;夏天叫做黄梅;六七月叫做新禾;八九月叫做黄茅;土人认为黄茅尤其毒。那是每当深秋,黄茅长满天际,南方秋暑郁结之中好像釜鼎之内一般闷热,人行走在茅草之间,被瘴气所熏蒸,昏眩烦渴,身热头疼,而且数十百里没有一棵树阴可以休息,又没有井和泉水,遇见污黄浑浊的水,不得已,必然手捧着来饮这染上瘴气的水,得病主要来由,这是一种说法呀。

或者说南方地气低湿,天热蒸腾,阴多闭塞,阳多发泄,草木水泉都有恶气,人的元气不固,感染而为病,就说的是瘴。轻的时冷时热,正是类似疟疾的症状,叫做冷瘴。重症的人高烧昏睡,日夜好像睡在炭火之中,叫做热瘴。最严重的人,一病就失音,不知道它的所以然,叫做哑瘴。没有不死的,而《指迷方》这书称哑瘴的病,即伤寒失音,和中风不能言语的症状相同,治疗得当,有个别可以生存。热瘴虽然因为中了山川草木中的冷气,或因饮食不节制,或者食用煎烤食物,积聚热气所致,它发热日夜不止,稍迟一两日就没的医,那就血液凝固不可救治了。南方叫中“草子”。冷瘴与疟疾相类似,秋来就多患这个疾病,天凉及寒气时很少有这个病,这又是一种说法。

又有所谓回头瘴的讲法,那是进入广西而不服水士,冷热相冲,寒暑不协调,于是作为阴阳相搏的疾病,所以叫做回头瘴,这又是一种说法呀。那岭南天气无常,一日之间,冷热几次变化。晓得保养的人应该谨慎脱衣着衣随时,那么身体就安康了。少吃生冷,则脾胃就强壮了;少食油腻,则胸腹就自然舒适啦。而又无大的忿怒来伤害自然康宁,克制喜好来固守元气,又何足怕瘴气呢。近日太子少保唐铎大人来到广西商议军事,继而礼部尚书任亨泰大人、前刑部尚书杨靖大人、监察御史严震直大人,奉命出使安南,都路经桂林。以我久居桂林府学,一定了解风土人情,经常以瘴气来相问,我因此将由父老中听来的话,以及宋朝的李璆、王棐、章杰几位君子所写的《瘴论》,取它论据充分的记录下来而解释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