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冉先生墓表
(原文)冉先生既卒,葬亦有年,其门人修仁邑庠教官、南康钟益具行实来请曰:“先师子可宗在时,以墓石未有刻辞为戚,今亦物故矣,夫今不图,则先师之高风峻节,将遂湮没无闻,②非益之咎乎?敢固请。”
按状,先生讳庸,克常其字,保定蠡县人,上世皆隐德,不仕,父子明,元枢密椽。③先生早孤,④赖母夫人之教,即知嗜学,通经史百家言,邃于书,善为词章,才思涌溢,娓娓不已,⑤时发为歌诗,清新俊丽,有古作者意。尝慨然有志用世。初就试有司,不利,始大发愤,谢素所与游者,闭户读书,复取前科程文,⑥穷日夜读之,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所业大进。中书平章丁公素知之,⑦礼致于家,以教诸子。时金溪葛元哲,⑧以经义为学者师。一见先生所作,极口称之弗置,诸大老重其为人,皆折辈行与之游。⑨才名烨然闻于都下。
适岁饥,奉母夫人就食宣德府,⑩虽在艰棘中,孝养未尝缺。后归故里,温习旧学益勤,其再举,果登至正丙午进士第,授官完州判官,
不赴。寻改长信寺知事,
而元社屋矣。
洪武初,例徙南京,上欲授以官,辞之甚力,遂有桂林之谪,
时母夫人偕行,所居仅蔽风雨,贫无以为养,乃开门授徒,所得束脩则致甘旨之奉,
母心怡然安之。且施教有方,从游者益众,户外之屦不能容。
尝语其徒曰:“为学当以四书为本,领圣贤之心,尽在于此,诸儒之说不一者,当折衷于朱子,
从容涵泳,
则自然有得。”又曰:“为学之道,以致知为入道之门,力行为造道之要,涵养功夫则以敬为主,圣人教法不外是矣。”其言理率类此,其徒多登高科,居显仕,其散居四方者,亦能以所学淑诸人。
由是先生名著广右,
方伯连率与往来,
缙绅莫不礼重之。
后,母夫人丧,哀毁骨立,敛奠葬祭之仪,一仿《家礼》,桂林人上多取则焉。永乐初,应诏至南京,竟以老疾辞归,空乏或不能以自存,而心旷然无累于物,未尝有不足之色。岁己亥某月某日,
无疾而卒,寿九十有六,士夫门生走吊无虚日,其尤亲且厚者,相与谋其后事,藩阃诸公咸有赙赠其家,
是年某月某日,葬西山母夫人墓次,妻墓之左。葬之日,送者相属于道。配某氏先逝,一子即可宗,一女适李某。
先生仁厚乐易,平居恂恂然恭谨,未尝忤于物。而人识与不识皆知,称先生为醇儒,至其节义之高,无愧古人者,则未必尽知也。平生著述有《尚书精华》、《四书精华》,及《杂文》若干卷,其板行者,惟诗数百篇而已。
洪武中,予董教桂林郡庠,与先生交有年,意甚欢也,故知之颇详。今益所述,皆凿凿实事。初同先生谪桂林者数人,今其名皆泯然无闻,惟平阳胡公纯字希一,
仕元为翰林检讨,出处与先生同,学行声名相埒,亦卒无嗣。惜未有如益之举者,痛哉!若先生学行素闻于人,有不待予言而著。然非此则无以慰益之思,遂揭其卓者表于墓道,俾过者式焉。
昔蔡邕有曰:“吾为人作志铭多矣,惟郭有道碑为无愧。”予于先生亦云。
注释:①修仁——广西县名。南康,江西县名,②湮(烟yān粤音因,莞音烟)没——埋没。③枢密椽——版本有误,当作枢密掾(愿yuàn提手旁,非木字旁)。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成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皇帝和三公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公府掾的地位高于其他各级掾吏。掾,是衙门属员。④早孤——少年丧父(⑤娓娓(音尾)——谈论不倦,引人入胜。⑥前科程文——上届监考官按八股文程序作的范文。⑦中书平章——中国唐代宰相称号。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并为宰相。⑧金溪——江西县名。葛元哲,又名葛元,金溪人。元至正七年(1347)乡试中举,次年春闱连捷,登进士第,辟掾于江浙行省,充簿书役。⑨折辈行——降低身份。与之游,和他交往。⑩宣德府——在今河北宣化。至正丙午——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完州——即今河北保定市,又称完县。判官,秩正七品。州官副手。
知事——衙门属员。
元社——元朝统治。,屋矣,覆灭了。
桂林之谪——冉先生犯了大忌,从元到明,改朝换代时帝王最敏感,授官不接受,视为不顺其意,被贬桂林算是从轻发落。
束脩——古代学生入学给老师一束干肉作为拜师之礼,此处引申为学费。
屦(句jù)——汉朝以前鞋子的名称。汉以后叫履。古代教师讲课,盘膝坐在讲坛的一块青毡上,学生一律盘膝坐在讲坛之下。入门之前,将鞋子脱在门外。古代只有帝王有宝座,大臣也没有座位。考“椅”字,最早记载出现在《新五代史》。时至明朝,教师学生,应该有座位。《儒林外史》,随处见椅的描写。陈琏好古,书中鞋脱满门外,当是古代的情景。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
从容涵泳——静下心来,融会贯通。
以学淑诸人——以自己的学问去引人为善。
广右——广西。
方伯连率——地方大员联袂而来。
缙绅——详685篇注③。㉕《家礼》——朱熹《家礼》主记“冠”、“婚”、“丧”、“祭”诸礼,大抵自《仪礼》 、《记》节录诠释,按类系事,事下为论辨,多引古事证之,进而为律例,以申法度,警示后人。《家礼》体例完备,内容详赡,为研究家礼有一定参考价值。
岁己亥——永乐十七年(1419)。㉗藩阃诸公——省府各位大人;咸有,都有;赙(父fù)赠,送钱给人办丧事。
恂恂(询xún)——诚实。
凿凿——的确。
平阳——山西府名,衙门在临汾县。
式焉——效法于他,向他学习。焉,于此(指墓主冉先生)。
(译文)冉先生已死,埋葬亦已多年,他的学生修仁县学校教官江西南康县的钟益准备了履历来请求说:“先师的儿子冉可宗在世时,以墓碑未有刻辞而忧虑,如今他也死了,如当前不去做这件事,那么先师的崇高风范和高尚节操,将要湮没无闻,难道不是我钟益的罪过吗?所以敢再三请求。”
按照履历,先生名叫庸,字克常,河北保定蠡县人,上几辈人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美德,不进仕途,父亲冉子明,是元朝的枢密掾。先生年幼的时候失去父亲,依赖母亲的教育,就知道好学,通晓经史百家的学说,尤其精深于书法,善于作诗文,才思喷涌,滔滔不止,常化为诗歌,清新俊丽,有古作者的意味。曾激情满怀地想踏上仕途。当初到有关部门应考,落榜,才开始拼命发奋,谢绝平时所交往的人,闭门读书,又拿前次科举考试的范文,日夜不停地阅读它,悟出它的精粹,融会贯通,学业大进,中书平章丁公向来知道他,以礼延请到家里,让他教授几个儿子,当时金溪的葛元哲以儒家经典作为学生的老师,一见冉先生的写作,尽力称赞不已,几位元老级大人敬重他的为人,都降低身份与他来往,才名大震京都。
适逢这一年饥荒,侍奉母亲到有粮食吃的宣德府,虽然生活在危难之中,孝敬供养母亲未曾缺乏。后来回归故乡,温习旧时所学更加勤奋,当时再去应考京试,果然登上至正丙午(1366)年进士第,授予河北完州判官,不去赴任。不久改为长信寺知事,而元朝统治已告终了。洪武初期,按例迁徙南京,皇上想授予他官职,他极力推辞,于是就有贬谪到桂林的惩罚,当时母亲与他同行,所居住的地方仅仅遮蔽风雨,贫穷到没有能力赡养母亲,于是开门教授学徒,所得来的酬金就作为美味食品的侍奉,母亲怡然自得地安心享受。冉先生施教有方,跟从学习的人更加众多,屋外的鞋放不下。
曾对他的门徒说:“做学问应当以《四书》为本,领会圣贤的心意,尽在这四部著作之中,几位大儒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应当折衷于朱熹,仔细地融会贯通,就自然有所得。”又说:“求学的方法是以获得知识作为入门,努力实践是通往高深学问的途径,融会贯通功夫就以敬业为主,圣人的教育无非是这样啊。”他讲述的道理都类似这般,他的学生多数登上高科、仕途位居显耀,其余散居四方的人,亦能够以所学引人向善。因此冉先生扬名于广西,地方长官连群与他往来,缙绅士大夫无不以礼敬重他。
后来母亲去世,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收敛奠礼葬祭的仪式,一以仿效《家礼》,桂林人士多数将它作为规范啊。永乐初年,奉圣旨到南京,最后以年老疾病告辞归来,穷到不能活命的地步,而心里洒脱没有忧怨,脸上没有半点遗憾。己亥(1419)年某月某日,无病而死,寿龄九十六岁。士大夫学生前来凭吊的没有一天空着,他的亲友相厚的人聚集一起相议他的后事,封疆大吏们都有赠送财物给他家办丧事。这年某月某日,葬在西山母夫人的茔地,妻墓的左边。出葬那天,送葬的人相继连续于道路,原配某氏先逝,一子即冉可宗,一女嫁李某。
先生仁爱宽厚平易近人,平时恭谨温顺,从来不得罪人。而人们认识与不认识他,都称赞先生是学识精粹纯正的儒家学者,至于他节义的高尚,无愧于古人的事,那就未必尽知呀。平生著述有《尚书精华》、《四书精华》,及《杂文》若干卷,他自己雕板印刷发行的,只有诗几百篇而已。
洪武年间我领导桂林郡学校,和先生交往多年,感情融洽,所以知道他的事情颇为详细,如今钟益所讲述的,都确有其事。当初同先生一起贬谪来桂林的有几个人,如今都默默无闻,惟有山西平阳府胡纯字希一公,出士元朝做翰林检讨,出处与冉先生相同,学问德行名声不相上下,到后来亦无后人继承香火。可惜没有像钟益举动的人,痛惜啊!像先生学问德行向来闻名于人,不须我作文章已出了名。但不是这样就无以安慰钟益的思念,于是将冉先生卓越的事迹展示在墓碑,让走过的人作为模范。昔日蔡邕有说过:“我为他人作墓记多了,只有郭有道的碑文是无愧的。”我对于先生这篇墓记亦是这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