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灵应观碑
(原文)都城西南隅,①隆然而起者曰乌龙潭山,②在石城门内,去虎踞关才半里许,③山下有潭,宽广可数十亩。其水渊深,有游鱼出没其中,潭东北岸巨石崭然,即古所谓石城洞,《真诰》云小有洞天之南门也。④山上旧有乌龙潭庙,基荒茀已久。⑤宣德中,南京守备太监罗公智、唐公观,⑥以王灵官之神能弭灾捍患,⑦于庙基肇建一祠奉之,祷者辄应。八年春夏之交,连月旱熯,⑧上下忧遑。应天府尹邝君野,⑨府丞陈君俊,率上元、江宁二县官吏耆老等,于神祠前置坛祈祷,甘雨随至,既霑既渥,乃大有秋。
罗公以神灵起人敬信,复于祠后建一阁,上奉玉皇,下奉雷神,于祠前建三清殿,门庑庖库、寮次,既严且洁,像设庄粹,彩幡缤纷,供器所宜有者亦罔弗具。黝垩丹碧,⑩炫耀云汉,其工费多出于公,好善者亦欣然来助,既落成,乃请朝天宫道士天台俞用谦领众主祠事。用谦以未有名,顾乃赴行在奏请。
钦蒙皇上赐为灵应观,仍以用谦为主持,实正统三年五月八日也,都城缙绅士庶莫不欢跃,
山中草木与有光耀。太监刘公宁、袁公诚、总戎襄城伯李公隆、少保黄公福,咸谓宜有纪述,以彰圣恩之隆,与神之灵应,于是用谦偕道录司右至灵胡文奎、左玄义李明善来征言。
予闻乌龙潭灵胜之迹著于古昔,今斯观巍然据乎山上,引紫金之形胜,俯城廓之佳丽,林木葱蒨,
市嚣不闻,诚栖神妥灵之所,
殆神灵秘之以有待也。
按神姓王、讳善,
其灵迹具载道家书,谓其受命玉帝,摄服群魔,驱龙行雨,弭灾捍患,泽及生民,在宋敕封“英济武烈威勇广利王”。国家近于北京城西敕建大德观,极乎雄丽,盖神有功于世也如此,
不然奚以致列圣崇奉之如此哉。
於戏,神之威灵烜赫,出入有无,
通乎人之所不能通,岂非所谓变化流行而不可测耶?今两京有观以宅厥灵,
以福兆民,五谷用成,
疵疠不作,
阴功所至,鸿化以熙,
不其盛欤。惟公等上体朝廷崇奉之意,故有此举,可谓知所重矣。用谦尚当恪率诸徒,以祝繁禧于天子,
庶无负朝廷赐额之恩,与公兴造之意可也,既序其事,后系以诗曰:
乌龙潭山势坡陀,下有龙洞澄寒波。山中殿阁高嵯峨,百灵守卫严撝诃。
神奉帝敕驱群魔,或操玉鞭与金戈。侍从剑佩鸣相摩,祷者辄应传匪讹。
或致甘澍成旁沱,或扫妖氛苏札瘥。
屡睹岁丰与时和,舆人感戴闻谣歌。
九重赐额天恩多,金书华匾昭羲娥。
丰碑植立山之阿,神功百世永不磨。
正统五年庚申冬十二月、正议大夫、资治尹、礼部左侍郎,羊城陈琏撰。
注释:①都城——指南京城。②乌龙潭山——偏居城西一隅,在南京的众多景点中毫不起眼。但翻阅旧藉,历史上的乌龙潭不仅风光甚佳,被称为“西城之冠”。乌龙潭原先通达长江,随着江流迁徙及城墙围隔,逐渐成为大塘,始称“清水大塘”。南京旧志云:乌龙潭因晋时(有曰南朝宋代)“有乌龙见”,故得名。潭周围有盋山、清凉山、小仓山、龟山和蛇山环绕,水含山影,相映成趣,素有“小西湖”之美誉。③虎踞关——三国时,诸葛亮曾对孙权说:“石城虎踞,钟阜龙蟠。”孙权以建业为都城,成就了帝业。“虎踞龙蟠”,使南京这座历史名城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光耀千秋!④《真诰》——是道教洞玄部经书,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道教重要派别上清派。④右至灵——左玄义——道录司的职称。⑤荒茀(弗fú)——长满野草。⑥守备——详1207篇注⑥。太监,宦官(阉官),明朝太监权力甚大,从宫廷内到宫外军事大权都插手。⑦王灵官——道教官名,相传为宋徽宗时人,姓王名善,跟蜀人萨守坚学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明永乐中于北京建天将庙,以灵官居三十六之首位。宣德中,改为火德观。封守坚为崇恩真君。⑧旱熯(汗hàn)——大旱。⑨应天府——宋叫建康府,明朱元璋建都于此改名应天府,正统六年改名南京,即今南京市。⑩黝白丹碧——黑白红青,即五光十色。天台——浙江县名,属台州府。
顾乃——于是;行在,帝王离京的住处,此处指南京。此文作于正统五年,明年才改名叫南京。此时帝都在北京(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
缙绅——详685篇注③。
道录司——道官。明置,掌道教。有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至灵各一人,左右至义各一人。此文作“左玄义”“玄”字为版本有误,当是“至”字。
紫金——山名,又名钟山,在南京市东北,三国时孙权避祖讳改名蒋山。又名金陵山、北山。
葱蒨(茜qiàn)——青翠。
栖神妥灵——神灵安息。
殆神灵秘之——大概神灵看中了它的幽静;而有待也,而在这里休息吧。
按——说明的文字。姓王讳善,详本文注⑦“王灵官”条。
盖——古文承上接下之连词。
於戏——读音和意思同“呜呼”,感叹声。
出入有无——在阳间与阴间往来。在阳间,人可以感受得到,故称有,阴间人感受不到,故称无。
宅其灵——“宅”字作动词用,解作栖息;其,他的;灵,魂魄。串译为:让它的魂魄栖息。
五谷用成——五谷丰登。用成,以成,得到好收成。
疵疠不作——灾害不发生。
鸿化以熙——太平和乐。
繁禧——鸿福。
撝诃——同“挥呵”招来喝去,招来护卫,喝退侵犯者。
剑佩鸣相摩——佩剑与佩玉相撞发响。指侍从中的文臣与武将。
旁沱——通作滂沱,形容雨势大。
苏札瘥——苏,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札瘥,荒年窘境,串译为:解除灾害。
舆人——百姓。
九重——帝王自称天子,居九重天上,此处指帝王。
羲娥——伏羲与女娲。
(译文)南京都城的西南边,高高耸起的叫乌龙潭山。山在石头城门内,距离虎踞关才半里多,乌龙山下有潭,宽广大约几十亩。它的水深,有游鱼出没在其中。潭的东北岸有巨石凸起,即古时候的所谓石城洞,《真诰》说的小有洞天的南门呀。山上有乌龙潭庙,庙基荒废已久。宣德(1398-1435)年间,南京守备太监罗智、唐观,因为王灵官的神灵能够消除灾患,在庙宇的基础上创建一座祠供奉它,祈祷的人都灵验。宣德八年春夏之交,连月干热无雨,上下人等忧虑恐惧,应天府尹邝野,府丞陈俊,率领上元、江宁两县的官吏和老年人,在祠前设坛祈祷,甘雨随即而至,雨露均霑已湿透,于是秋后丰收。
罗公以神灵得到人们的敬佩和信任,又在祠的后面建造一座阁楼,上面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奉雷神,在祠前建造三清殿,门廊、厨房、仓库、僧舍,既庄严而且整洁,神像摆设庄严肃穆,彩旗缤纷,供奉的器具应有尽有。五光十色,闪耀在云彩之间,它的工程费用多数出于公款,好善的人亦欣然来帮助,既已落成后,于是请朝天宫的道士浙江天台县的俞用谦率领众人主持祭祀的事务。用谦以祠未有名称,于是赶赴行宫奏请。敬受皇上赐名为灵应观,仍然以俞用谦为主持,实是正统三年(1438)五月八日的事呀。都城的士大夫和庶民无不欢呼雀跃,山中草木同沐恩光。太监刘宁、袁诚,总戎襄城伯李隆、少保黄福,都说应有所记载,用来彰显圣上恩德的隆重,于是俞用谦偕同道录司的右至灵胡文奎、左至义李明善来征求我的文章。
我知道乌龙潭灵胜的事早就闻名,如今这座观高高耸立山上,呼应紫金山的形胜,俯瞰城内外的佳景,林木青翠茂盛,市井喧闹不见,实在是神灵安息之地,大概神灵看中了它的幽静在这安息吧。按说神姓王,名叫善,它的灵迹都记载于道家的书籍上,书中说他受命于玉皇大帝,摄服群魔,驱龙行雨,消除灾难,造福民众,在宋朝敕命封为英济武烈威勇广利王。国家近日在北京城西敕命建造大德观,极其雄丽,那是神灵有功于世到这等程度,不是的话怎么致使列位圣上崇奉到如此这般呢。
唉,神的威灵显赫,出入于现实与虚无飘渺之中,能够到达人所不能到达之处,岂不是所谓神通广大吗?如今两京有观用来安顿神灵,造福万民,五谷得以收成,灾害不生,阴功所至,普现祥和,不是很鼎盛么。惟望公等人上体会朝廷崇奉的意思,所以有此举动,可以说是知所重要了。俞用谦还应当认真率领众徒,祝告天子多福,才不负朝廷赐额的恩典,和罗公兴造的意思呀,既叙述这件事,后面加上诗说:
乌龙潭山龟背驼,下有龙洞闪寒波。山中殿阁高空插,百灵看守又严呵。
神奉帝命驱群障,或操玉鞭与金戈。侍从剑佩鸣相和,有求必应传不讹。
或致滂沱及时雨,或扫妖氛靖山河。每见丰年人康乐,百姓感戴闻赞歌。
天子赐额天恩广,辉映伏羲与女娲。丰碑植立山坡上,神功百世永不磨。
正统五年庚申冬十二月、正议大夫、资治尹、礼部左侍郎,羊城陈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