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 龙溪辨

1352 龙溪辨

(原文)宝安东去三十里有溪水出焉,相传昔有见溪中头角崭然起者,以为角蛇,因以角蛇名其乡,后讹日恶蛇云。乡士族有吴姓号隐愚居士,因改曰龙溪。缙绅先生咸有著述,迄今百余年,龙溪之名未彰,恶蛇之称犹在。其诸孙英等复征诸文辨之,辨之不已,复求正于余。

余曰,人肖形穹壤间,患乎身之不修,德之不建,名之不立耳,彼乡之名,善与恶又奚足介意乎。岂不见古之里,有以秽称者欤,使有如姓赖者,居之何害其为君子?

英之昆季,诚能如郑玄之宝怀明德,王烈之笃于行义,而乡不以公名与君子称者,吾不信矣。又奚角蛇恶蛇龙溪之辨乎,因释此以驱其惑。

注释:①宝安——唐至德二年(757),从宝安县中独立成为东莞县,陈琏此文中用古名。宝安是指东莞城。②缙绅——详685篇注③之“搢绅”。③肖形——寄身,引申为生存。穹壤间,天地间。④患乎——患,忧虑。乎,虚用,无义。⑤昆季——兄弟。⑥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潍坊市)人,东汉经学家。宝怀明德,将高尚的道德作为宝贝那样在身上珍藏。极言对道德修养的重视。⑦王烈——字彦方(141-219),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青年时曾在陈实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我甘愿受到惩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鼓励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觉得奇怪便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笃于行义,热衷为善。⑧而乡不以公名——郑玄因道德高尚,他的家乡被命名为“郑公乡”。陈琏勉励吴英兄弟以古人为榜样,只要功夫到了,乡中或许被誉为“吴公乡”。

(译文)东莞城东去三十里有溪水从这里流出来,相传以前有人看见溪中有物头角隆起,以为是角蛇,因此以角蛇来命名他的乡,后来讹传成恶蛇。乡里的士族有吴姓号称隐愚居士,因此改作龙溪。士大夫先生们都有著述,距今百多年,龙溪的名字未曾彰显,恶蛇的称谓还在。隐愚的孙子吴英等人又征求文章分辨,分辨不了,又求证于我。

我说人生存于天地间,只怕身心的不修养,德行的不树立,名声的不响亮罢了,那乡的名字,善与恶又怎可以介意呢。岂不见古时候的街里,有以秽名来称呼的吗,假使有那姓赖的人,他用这个姓如何损害他为君子呢?

吴英的兄弟,实在能够像郑玄那样把高尚的道德比作宝物珍藏身上,像王烈那样热衷行善,而乡不叫吴公乡或称呼你们为君子,我就不信了。又何必在乎角蛇恶蛇龙溪的争辩呢,因此解释用来驱除他们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