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族谱》序
(原文)房之受姓始于尧之子丹朱,①封房邑侯,子孙因封为氏。厥后宗支蕃衍,蔓延四方,而望于清河,②代有显者。
东莞之房,山东曹州定陶人。③在宋中叶有仕广东之南雄,④而占籍东莞,旧谱罔得而稽。今可知者,朝奉生评事,评事生都巡,都巡生高,高三子,长伯良、次伯令、又次伯宽。今曰正、字以正者,宽子也。聪敏好学,而工楷书,正统初选中书科,⑤写诰敕将入仕矣。⑥予近至行在,⑦以正间出所修族谱,⑧请序其端。
予惟房初为定陶盛族,然族之盛者,久必分,分则益众,众则不可胜书,此理势之必然。夫自远而近,⑨自疏而戚,⑩由受姓至于己身,详书具载,岂非为人子孙至愿哉。然势有所不能,则详其所自出可也。斯谱断自朝奉始,宗支昭穆,灼然可稽,况其子孙克敦诗礼,绵绵弗替。岂非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者乎,若夫殖学励行,
以亢其宗,以光其族,
此则为人子孙者,所宜自勉也。
以正惓惓然以修谱为事,可谓知所务矣。其承天恩、膺禄秩,
建功立名,为斯谱之光有日,姑书此以俟。
注释:①丹朱——丹朱,本来叫朱。因封于丹水而叫丹朱,是尧的妃子女皇所生。即《世本·帝系篇》所记载的:“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②清河——即今江苏淮安县。本书校者方寿山读到此处,提出疑问:“陈琏老先生为房氏族谱作序,怎么没有提到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房玄龄?还有累及杜甫弃官而拖家带口逃难到西川的官琯(估计他是房玄龄的后人,但未查新旧唐书不敢断言)③曹州——旧地名,即今天的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1371年(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④南雄——粤北重镇,为中原由梅岭入粤的第一落脚点。⑤中书科——官署名。明洪武七年(1374),设直省舍人,属中书省。九年,改中书舍人。次年,与给事中同属承敕监。建文帝时,改中书舍人为侍书,入文翰馆,属翰林院。成祖复旧制,置中书科官署,定额中书舍人为二十人,从七品,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与此前各代中书舍人之代皇帝起草诏令者不同,地位亦低。⑥诰(告gào)敕(斥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行在——帝王出行期间的住处。此文作于正统年间(1436-1449),永乐十九年已迁都北京,故行在指南京。⑧间——最近。⑨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⑩自疏而戚——戚,亲。昭穆——详见到1116篇注③。若夫——若,如果;夫,同乎,语助词无义。殖学励行,殖学,钻研深造;励行,学以致用。
亢其宗——提高他家族的地位;光其族,为他的宗族增光。
拳拳——恳切的样子。然,表示状态,拳拳然,恳切地。
膺禄秩——膺,获得;禄秩,俸禄与官职。
(译文)房氏的得姓开始于尧帝的儿子丹朱,丹朱被封为房邑侯,子孙因此以封邑为姓氏。之后宗支蕃衍,蔓延四方,而成为清河县的著名大族,每代都有显贵的人。
东莞的房氏,祖先是山东省曹州府定陶县人。在宋朝中期有族人在广东南雄做官,而落籍在东莞,旧谱遗失而无从稽查。如今可以知道的是,姓房的朝奉生下姓房的评事,姓房的评事生下姓房的都巡,姓房的都巡生下房高。房高生下三个儿子,长子房伯良、次子房伯令、又次子房伯宽。如今叫做房正、字以正的人,房伯宽的儿子呀。他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字,正统(1436年到1449年)初年被选入中书科,准备让他代写皇帝诏书即将登上仕途了。我近日到达南京,房以正取出他所修的族谱,请我写序言。
我想房氏当初是定陶县盛大的宗族,但族群盛大,久远必然分散,分散就更加众多,众多就不可能都记载齐全,这是必然的道理。这自远而近,从疏而亲,由接受姓氏而至于自身,详细记载,难道不是为人子孙的最高愿望吗。但情势有所不能啊,那么详细记载自身所出的来源就可以呀。这本族谱由房朝奉开始,宗族支派父子排列次序,明白透彻可供稽查,况且他的子孙热衷诗礼,绵绵不止。岂不是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的必然吗,如果钻研深造,学以致用,来提高其宗族地位,光耀他的族群,这就是为人子孙所该自我鞭策呀。
房以正念念不忘以修族谱为重要的事,可以说是知道所以要做的事务呀。他承受皇恩、荣获俸禄,建立功名,为这本族谱增添光彩有了日子了,因此书写这序文来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