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族谱》序

1134 《吴氏族谱》序

(原文)古者国有史,史有官,以纪当时之实。远焉者于斯而足征,近焉者于斯而足考。世家巨族亦岂无所纪乎,此后世谱牒之作,所以为不可后也。性初吴君一日造余曰:吾家旧有谱牒,由年代绵邈,兵火荐更,存于散轶之后,得诸毁裂之余,先世字行官封多有遗缺,先兄耕读翁在时,尝重修未克就。今吾因其遗简续而成之,兹幸脱稿,愿一言为序,庶吾后人有稽焉。余忝姻属,而雅重君,义不可辞。

按吴氏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因宦游闽之兴化,终于官,子孙世居莆田,日益繁盛,号东门吴氏。宋季有为朝散大夫者,始家番禺。自后以文学政事显者,代不乏人。入国朝,耕读翁以才谓辟从事使垣。明初,由贡士为义宁教谕,君亦以学行闻于时,而群从子姓,咸彬彬乎克崇诗书礼义之习,可不谓盛矣乎。

余恒见名宗巨族,历世久远,支派分矣,盛衰隐显不能齐矣;死生患难,庆吊收恤之礼不能以相及矣,其不至于途人者几希。然而君子使之合于己分,戚于己疏,而族属有所联属者,盖有法焉,谱牒是也。知礼者其敢后乎。君克嗣成兄志,重修是谱,以遗后人,非诚笃孝义者欤。

於戏,img谱非贤者莫能修也,亦非贤者莫能守也。为吴氏子孙,尚当体君之志,而勉于继述乎。矧从事之才识,教谕之学行,皆见重于乡邦,有声于明时者。且闻莆田之族犹盛,苟能拜先陇、访族人,续牒而归,岂不是重于人乎。予重性初之请,书以为序。

注释:①远焉者——焉,虚用无义。②绵邈——遥远。邈(秒miǎo)。③兵火——战火;荐更,频繁变换。④宋季——宋朝末年。朝散大夫,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⑤才谞(须xū)——才智。辟(避bì),朝廷征召考选。从事使垣,在布政使司中做助理官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职。⑥贡士——会试合格称贡士。义宁,江西省南昌府属下县名。教谕,县儒学主管。⑦学行(杏xìng)——学问与操守。⑧群从子姓——众子侄。⑨几希——几乎少而又少。⑩戚于己疏——从冷漠中重新使关系密切起来。戚,亲也。img於戏——音义同“鸣呼”,感叹声。

(译文)古时候国家有历史,管历史有官,以记录当时的实际情况。遥远的事情在史册里找到足够的依据,近期的事情在史册里找到足够的凭证。世家巨族也岂会没有记录呢,这是后世族谱的编修,所以不可以等候呀。吴性初有一日拜访我说:“我家旧日有族谱,由于年代久远,战火反复交替,在战争劫灰中只收拾得一些零碎资料,祖先的字讳辈份官封多有遗忘缺失,先兄耕读翁在世的时候,曾经重新修辑,未能完成。如今我因将他的遗下的稿件继续完成它,如今幸而脱稿,希望你写一篇序文,这样我家后人有所凭据呀。”我份属姻亲,很敬重吴君,义不容辞。

按吴氏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因做官游历在福建的兴化县,死于官职任上,子孙世代居住在莆田县,日益繁盛,号称东门吴氏。宋朝晚期有做朝散大夫的人,开始在番禺县建立家庭。自此以后以文学政事显贵的人,每代都有人。进入国朝,耕读翁以才智被征为布政使司的助理官员。在明朝初,由贡士作江西义宁县学校教谕,君你亦以学问德行闻名于当时,而堂兄弟及诸子侄,都彬彬有礼的呀,能发扬诗礼的家风,难道不是兴盛吗。

我经常见到著名的宗氏大族,经历年代久远,支派分散了,鼎盛衰落显贵贫贱已经分化;生死患难,庆贺吊唁收敛救济的礼仪,不能相互闻问了,能够不将族人作陌路人看待的很少。但是君子使族人分散后又聚拢,疏离后又亲密,而与族中有联系是有方法的,那就是族谱呀,知道礼仪的人能够等候吗。你能够成全兄长的心愿,重修这本族谱,以留给后人,这不是热衷孝义的人吗。

唉,族谱不是贤德的人是不能修的,不是贤德的人不能保得住的。作为吴氏的子孙,还是应当体验吴君的心愿,而努力续编啊。况且布政使司助手的才智,教谕公的学行,都见重于乡县,有声望于盛世。而且听说莆田县的氏族还很兴盛,如果能够拜祭祖先的坟墓、访问族人,续写族谱而归,岂不是更受人的尊重吗。我尊重吴性初的请求,写这篇文字作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