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祝氏族谱》序

1197 丽水《祝氏族谱》序

(原文)祝为丽水著姓,有讳实者,宋赠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河南郡公。自后,或仕或隐,或以文学孝友著名。入国朝仕宦者,接武而起,可不谓盛矣乎。然非世德之懿,奚以臻此。

夫古有五宗、九两之礼,以统氏族,故人咸知保爱其宗。爱自世降礼废斯,民始无所统纪,幸而有姓氏之书,有足稽者。逮自五季兵燹之余,公家之籍既亡,私家之谱亦失,人宝而室藏者盖鲜。郡公,支派历历可考,岂不可重乎。

永乐中,予守滁阳,获与江浦教谕廷鈊交,及与其侄溢善,近寓书征文为族谱序。观其世德门阀之盛,岂私帑赂人而获是哉,亦积累攸致也。为郡公后人,可不思奋以迓前人之光,为斯谱之重乎。《书》称肯构,img《诗》戒克终,img其尚懋之。img

注释:①丽水——浙江省县名,县有丽阳山而名。明清为处州府治。②金紫光禄大夫——汉相国、丞相金印紫绶,光禄大夫特诏也有金印紫绶。此是虚衔,有名无实。③接武——一个跟着一个。④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五宗,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宗”。汉班固《白虎通·宗族》:“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参阅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宗族》。九两,无论国家与个人,要想成人、成家、成事,只有以九两之德方可得人心,成大业,得天下。“九两之一”:《周礼·天官太宰》中曾记载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九两其一曰牧,以地得民;其二曰长,以贵得民;其三曰师,以贤得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其六曰主,以利得民;其七曰吏,以治得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其九曰薮,以富得民。这九事谓之九两。而九两之一就是指其一曰牧,用现在的话就是说“只要能处理好土地的问题,人们就能安居乐业。”⑤爰(援yuán)自——爰,古文语助词,无义。自,自从。世降,时代向前发展;礼废斯,指五两之礼被抛弃。斯,此也,代词,指前文之五两之礼。⑥五季——指唐宋之间的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兵燹(冼xiǎn),战火,此处指战乱。⑦鲜(音癣)——少也。⑧江浦——江苏省县名,教谕,乡学第一把手。铋(沁qìn)利也,此处用于人名。⑨门阀——指世家,世代显赫的人家。⑩可不思——岂可不思。迓,迎接。迓前人之光,意译为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img《书》称肯构——《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抵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意思是:父亲已设计好图纸,但儿子连地基都不肯打,更谈不上盖房。后来反其义而用:解为子承父业。img《诗》戒克终——《诗经》奉劝仕途中人,当父母年老时,须及早退休,奉养父母以尽孝道。img其尚懋之——其,代词,指上文祝氏儿孙。尚,希望。懋(音茂),努力。之,文章语尾词,无义。

(译文)祝氏是浙江丽水县著名的姓氏,有叫祝实的人,在宋朝的时候获得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河南郡公。自此之后或者出仕或者隐居或者以文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著名。进入国朝作官的人,接连而起,这不能说是不兴盛啊。但若非世代德行的美好,又怎能达到这般境界呢。

古时候有五宗、九两的礼仪用来统率宗族,所以人们都知道保护爱惜他的宗族。自从时代发展、礼制败坏了这些礼制,民众才无所统领,幸而有族谱,才有足够稽查的凭证。直到五代战火之后,公家的宗族历史资料已消失,私家的族谱亦遗失,人宝贵地在室里收藏的很少。这本族谱所记载的,开始于河南郡公,支派清清楚楚的可以考察,岂不是值得珍重吗。

永乐年间,我镇守滁阳,与江浦县教谕祝廷鈊交往,以及与他的侄儿祝溢关系密切,近日寄信来请我为族谱作序言。看他积德与家族的显赫,岂会是财富贿赂人而获得这样的成就呢,亦是累世行善所致呀。作为河南郡公的后人,何不思想奋起、以光大前人的光采,为这个族谱增重呢。《书大诰》说:后代能继承祖辈的事业,《诗经》告诫仕途中人,当父母年老时及早退休,奉养尽孝。希望你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