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家谱》序

1137 《丁氏家谱》序

(原文)丁,尚父之后,尚父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至汉始蕃而昌。若阳都侯复、宣曲侯仪,并传封四代,乐成侯礼传封七代,是后宗支蔓延,天下代有闻人,不可悉数。东莞琥珀坑丁氏,其先南雄丁家洞人,历世既远,莫考详攸始焉,知其不为复等之后耶。宋乾德中,迪隆处士始自南雄迁邑之文顺乡,肇置产业,传四世,至赈东府君泰,益增置之,历七世,至朝奉郎琼,族日以盛,散居乡曲者,二十有余家。又历五世,至爱松处士贵,始以先世产税,备登于籍,赴官印识藏之;及历叙宗派世数、讳、字出处、生卒年月于籍左方;复割田一十五亩,以充春秋祭祀费,有功于丁氏甚大。其仕之显者,若宋留守节判巨源、令录军巡哲、节度观察支使楫、朝奉郎琼,元德庆州判礼,皆藉甚有声。其含章匿辉,不求闻达,img以行义著者,img亦尝有人,何其盛哉。

迪隆二十二世孙松确,素有德望,克世其家,今年逾八秩,img深惧谱牒毁逸,罔以贻示后昆,img乃令长子恺取爱松所叙者,续而成之,曰《丁氏家谱》。复遣季子恒偕任文甫谒文序其端。

夫谱者,img所以别亲疏、谨异同,而明宗族。奈何世之为谱者,往往宗显荣,而斥卑贱,是岂亲亲之意哉。img今恺之为,不敢妄自附援,以诬厥先,可谓知礼矣。窃惟丁氏祖于尚父,至汉而阳都、宣曲、乐成诸族始大者,莫非世德攸致。丁氏自迪隆以来,积善有素,宜其嗣胤相承不绝如线。后之人尚思力于为善,奚患不食其报哉。img《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img松确有焉。”又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img尚有望于后人也!

注释:①尚父——吕望。姜太公(约前1128-约前1015),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②丁公伋——太公望姜尚之子,又名姜伋、吕伋,丁公伋为朝廷重臣,辅佐了周初几代王朝,功勋显赫。伋死后,谥号丁公,子孙即以“丁”为姓,开丁姓之宗。其后裔初发祥于营丘,嗣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县志),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现在营丘有丁公故址碑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姓的始祖。丁公伋为齐太公姜尚之子,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为氏,称丁氏。③阳都侯——汉代丁复,(?前182)越人。汉初将领。以越将从起薛,至灞上,以娄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吕周侯,破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项籍叶,为将军,忠臣,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戊申封为阳都侯,食七千八百户,高后六年薨,谥曰敬。宣曲侯——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于固陵,封宣曲侯,食六百七十户。乐成侯——丁礼,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八月,刘邦封功臣丁礼为乐成侯。④莫考详攸始焉——莫考详,无法详细考证;攸始,从何处开始;焉,于此。这句是倒装句,串译为:在这里无法详细考证从何处开始。⑤处士——未进入官场的文人。文顺乡,现在城内文顺坊,在旧东莞师范旁。⑥朝奉——官名。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朝议郎改名。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废,遂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⑦产税——产业与赋税。⑧赴官印识——到衙门加印章。州判,文官官职名,位阶约为从七品。州判职能通常为地方衙门辅佐主官的基层官员编制,不过也为外派直隶州知州的左右手。⑨留守——一般情况下是陪都行政负责人的称呼,也用于皇帝出巡时首都的行政负责人。节判——节度使的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令录——宋朝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军巡——判官、司理、司户、司法、簿尉,为判司簿尉。支使——观察使属官皆有支使,位在判官下,监察侍御使巡按州县时,如事务繁重,亦置支使。⑩含章匿辉——将光彩隐藏,比喻隐藏才干。章,彩色;辉,光芒。img闻达——闻指名声在外;达指官运亨通。img行义——行(杏xìng)美德;义,善举。img八秩——八十岁。img罔——无。贻示,留给;后昆,后人。img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img亲亲——关爱亲人。img奚患——何愁。img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这话意思:想造福后人,所以留下合符历史发展规律的谋略,来安定认真办事的子孙。贻,留给;厥孙,其孙;燕,安定;翼,敬事,认真办事;子,子孙。img勿替引之——勿替,不会衰落;引之,继续开拓前进。

(译文)丁氏,是姜子牙的后代,吕尚生下丁公伋,丁公伋的支派子孙以丁为姓氏,到汉朝才开始昌盛。如阳都侯丁复与宣曲侯丁仪,一同被传承封赠了四代人,乐成侯丁礼被传承封赠了七代人,此后宗族派系枝桠蔓延,天下代代有名人,不可以尽数。

东莞县琥珀坑的丁氏,他的祖先是南雄县丁家洞人,经历的世代久远,不能详细考察他们的始祖呀,怎知他们不是丁复丁仪等人的后代啊。宋朝乾德(963年)年间,丁迪隆处士开始从南雄县迁徙到东莞县的文顺乡(即城内文顺坊),开始置办产业,传了四代,至丁泰(字赈东)府君,更增加置办产业,传了七代,至朝奉郎丁琼,族群日日兴盛,分散居住在乡村里的人,有二十多家,又经历了五代。至丁贵字爱松处士,以祖先的产业与赋税,备案登记于户籍,到官府加上印记收藏起来;以及详细记述宗派世系、讳、字出处、生卒年月在户籍后面;又分出十五亩田租金,作为春秋两祭的费用,对丁氏家族有很大的功劳。他们的家族登上仕途显贵的人,如宋朝的留守节判丁巨源、知县判官丁晢、节度观察使的支使丁楫、朝奉郎丁琼,元朝德庆县的州判丁礼,都很有名声。而收敛才华,不慕功名,以积德行善扬名的,亦曾经有这样的人,这是多么兴盛的啊。

丁迪隆二十二代孙丁松确,向来有德行声望,能够继承他的家族,今年已经超过八十岁,很怕族谱毁坏消失,无以昭示后人,于是要长子丁恺拿丁爱松所记述的族中情况,继续修成族谱,叫《丁氏家谱》。又派遣最小的一个儿子丁恒陪同任文甫来拜访我,请求作序。

族谱,用来分别亲疏、注明差别,以明白了解自己的宗室族群。奈何世间修族谱的人,往往攀附显贵,而排斥卑贱,这哪里是爱自己的亲属的意思呢。如今丁恺的所为,不敢妄自依附显贵,来诬陷祖先,可以说是知道礼教呀。丁氏的先祖源于姜子牙,到了汉朝的阳都侯、宣曲侯、乐成侯几个族群才开始壮大的,皆因世代盛德而所致。丁氏自从丁迪隆以来,向来都有积善,使他的后代相传不绝像一条线。后来的人还努力地行善积德,还怕不能够得到回报吗。《诗经》说:“为造福后人,所以留下合符历史发展规律的谋略,来安定认真办事的儿孙。”丁松确做到了。《诗经》又说:“但愿子孙后代,不会衰落,继续开拓前进。”这就有望于后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