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黄公之任后序①

1215 吏部尚书黄公之任后序

(原文)吏部尚书豫章丰城黄公宗戴,由洪武中名进士,累官至行在吏部右侍郎。宣德十年秋七月,上引年之请,诏不允。继命来南京涖事,陛辞日,特升尚书。自少傅二杨公、大宗伯胡、杨二公,以及翰苑诸公,咸有诗送之,因装潢成卷,复属予言。

夫吏部周之天官卿也,img掌邦治、统百官、秩清选妙,img藻鉴流品,img实资清识,img昔人谓天官之任,人物所宗是也。非胸中有水鉴而善持衡,img曷足膺是任哉。img

公自释褐,img久历清华之职,img纯诚懿德,img受知列圣,今皇上初不欲公悬车致政者,img谓南京为国家根本重地,而吏部为六部之冠,必得素有德望者以涖之,公为国耆彦,经事五朝,文学政事,中外共知,加以德量宽洪,足以表率百僚,坐镇雅俗,虽年余七秩,精神不少衰,耳目殊聪明,而所居位政务简静,足以自怡,诚非行在吏部佐典铨衡时可比。img然则上之优待公者不亦厚乎?观少傅诸公之诗概可见矣,尚当摅忠竭诚以图报称,img则宠恩之来,有加无已,若欲求二疏白傅之为img,尚候它年可也。

注释:①之任——上任;之,往也。后序,即“跋”,在诗文集后的一种文体。②吏部尚书——六部百官之首,又叫天官。豫章,即今江西南昌市。③名进士——殿试后,进士聚到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第一榜状元、榜眼、探花,第二榜及第三榜第一名之名字由帝王亲口宣布,六七个武士高声向下传达,叫传胪。因其名由皇帝叫出,故称名进士。④行在——帝王离京住宿处,此文指南京。⑤引年——退休之年。⑤涖事——上任办公。⑥陛辞——大臣在宫殿台阶下向皇帝辞行,故称陛辞。⑦少傅——太子师有三: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⑧大宗伯——礼部尚书的别称。⑨翰苑——即翰林院,负责修国史,以文学顾问的机构。⑩属予言——属同“嘱”,吩咐。予言,我写序言。img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img秩清——职务清闲;选妙,选出最优人才以供国家使用。img藻鉴品流——品评鉴别人选的档次高低。img实资清识——崇高的资望,卓越的见识。img水镜——形容镜子之清,此处指识见高明。持衡,使各方面保持平衡。img曷(河hé粤音喝)——何,岂。(img释褐(贺hè粤音喝)——除下布衣,表示进入官场。img清华——清闲而尊贵。img纯诚懿德——赤诚美德。img悬车致政——将车子悬起来,表示退休,不再奔波。致政,将官职退还给朝廷。img佐典铨衡——佐典,辅助主管官员;铨衡,衡量轻重的工具,此处解作调节平衡。img报称——报答举荐官职的恩情。img二疏——见1214篇注img

(译文)吏部尚书江西南昌郡丰城县的黄宗戴大人,由洪武年间中名进士,累积官位至北京吏部右侍郎。宣德十年(1435)秋七月,申请退休,皇上不允许,继而命令他来南京办事,陛辞那天,特别地升他为吏部尚书,自少傅二位杨公、尚书胡、杨两位大人,以及翰林院几位大人,都有诗歌送给他,因此装潢成一卷,又嘱咐我作跋。

吏部是周朝那时候百官之首呀,掌握邦国的治理、统率百官、职位清闲而任用贤良、品评和鉴别人才、资望崇高,见识卓越,古时候的人说天官是百官的首脑就是这个道理呀。若非胸中有如水一般清澈的明镜,而且善于主持平衡,怎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

黄公自从进入官场,久历重要的职务,精诚美德,受赏识于列圣,如今皇上本不想黄公退休,说南京是国家的根本重地,而吏部是六部之首,必须要向来有德望的人来担当,黄公是国家的年高望重的人,属五朝元老,文学政事,朝中朝外所共知,加上德量宽洪,足以表率百僚,坐镇雅俗,虽然年过七旬,精神不见衰老,耳聪目明,而所任职务,政务清闲,足以自得其乐,实在并非北京吏部辅助尚书辛苦完全不同。那么皇上优待黄公不也是深厚吗?观看少傅几位大人的赠诗大概可以看见了,你还是应当竭尽忠诚,以求报答圣上举荐之恩,那么宠恩的来到,有加无已,如想求得像疏傅白居易的际遇,还是等候它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