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7 养性说

1267 养性说

(原文)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浑然至善,未尝有恶,所谓本然之性也。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若气质之性,则有偏正、纯驳、昏明、厚薄之不齐,故性之在是者,其为品亦不一,不可无省察矫揉之功,此性所以贵乎养也。养之道,必以戒惧慎独为主,涵养纯熟,使仁义礼智,常在于中,不为物欲所蔽,然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存矣。

奈何性之说不明,学者各务立言以相胜,而天下不胜其异论。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杨子曰:“性有善恶。”董子则谓:“性者生之质。”韩子则谓:“性有三品。”苏氏则谓:“性初无善恶,圣人强名之为善恶。”颍滨则以孟子言善,为火之能熟。荀子言恶,为火之能焚。纷纭乖戾有如此者,至横渠张子则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然后荀、杨、董、韩、苏子之失,于是始决。而孟子之言尤备也,紫阳朱夫子谓其有功于圣门,img有补于后学,岂无所据哉。

於戏,img圣门教人莫先于性,img其蔽也必明之,img其失也必复之。img明之复之,俾无务外遗内之失,孰谓性不贵于养乎。同郡赵君叔安,宋魏王廷美十八世孙也,好礼嗜学,以养性名其读书所,间征余言,因著其说。

注释:①气质——此处指生理与心理方面。气质之性,义译为后天方面品性。②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受业于子思的门徒,游说于齐梁之间,不见用退而求与门徒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善。③荀子——(约前313-前211),名况,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④杨子——即杨朱,又称阳子,或阳生。战国时魏人,字子居。后于墨翟,前于孟轲。其学说重在爱己。名言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⑤董子——董仲舒,详697篇注③。⑥韩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⑦颍滨——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⑧乖戾(利lì粤音类)——互相矛盾。⑨横渠张子——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史上,张载超越了前人的思想局限,从气本论的高度和人性论的层面,阐发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地论证了天人之所以能够合一的问题,赋予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人文意蕴。⑩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张载的“天人合一论”认为世间万物都由大自然中的“元气”运转,万物才能成形。比如人类,从娘胎中呱呱坠地后,生理心理受外界影响,才形成人性。img圣门——孔孟之道。img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img圣门教人,莫先于性——圣贤教人,人性是先天有的。img其蔽也必明之——这种缺憾必须点明。img其失也必复之——这种失误也必须纠正它。

(译文)性,人出自娘胎,就具有的本性,完全至善,丝毫无恶,这就叫天性。这个天性,就是天地生成之性;如果是后天性格,就有偏与正、纯与杂、昏与明、厚与薄的不一,因此个性不同,人品也不一样,不能够没有观察矫正的功夫,这就是性格所以贵在修养呀。修养的办法,必须要小心谨慎,特别是独处时谨守道德底线,形成习惯,使仁义礼智,常在心中,不为物欲所蒙蔽,然后天性就能保存。

奈何人性的学说没有定论,学者各自进行创立学说以争胜,而天下已不耐烦它的异论。孟子言:“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杨子说:“性有善有恶”董子就说:“性是自然的本质。”韩子就说:“人性有小人、君子、圣贤三个品位。”苏子就说:“人性初无善恶,圣人硬要将他分为善恶。”颍滨就以孟子说:人性本善,只要不是茹毛饮血,就可使人类脱离凶顽。荀子说,人性本恶,只要有火苗,就可以把世界烧毁。纷纷纭纭、互相矛盾到如此地步,到横渠张载就说:“先有形而后有后天的人性,人性之善则相反,要学习修养才能回复天地本来的人性。”然后是荀况、杨子、董仲舒、韩非、苏子的失误,到这里才得出结论。而孟子的言论尤其详备,紫阳朱熹说他有功于圣贤之门,有补益于后学,岂是无所依据的呢。

唉,圣贤教导说人性是先天有的,这种理论的缺憾一定得点明,它的失误也必须修复,点明它与修复它,使它无顾得先天而忘记后天的失误,谁说性不是贵在修养呢。同郡的赵叔安,宋朝赵廷美的十八代孙呀,好礼爱好学问,以“养性”来作为书房的名字,曾征求我的意见,因此作了这篇《养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