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山樵传
(原文)黄华山樵名中、①字子中、姓于氏,世家湘源。②前代仕宋元,皆致通显。山樵少警敏好学,才名籍甚。③国朝洪武三年,郡守章复聘为郡庠师,④八年升学正,⑤后丁外艰,⑥服阙被荐拜监察御史,⑦正色立朝,弹劾无所避,有古宪臣风,无何以直言忤旨,出为云南寻甸军民府归厚县丞。⑧时云南新附,民心汹汹,山樵能尽抚绥之道,境赖以宁。未几署临安府倅,⑨正己率物,执法不挠,为上官所挤,左迁广东番禺河泊官,⑩征办有法,国课岁增,暇则接引儒者,讲学谈道自娱,意泊如也。方岳大臣莫不重其为人,由是声名烨然著于广海。
复以内艰去职,
后历芜湖、郴州河泊白,升南雄庾使。
永乐二年,考绩至吏部,时衡之属邑蓝山大桥镇缺正巡检,久难其人,适山樵至,尚书课其前后绩俱最,复询以抚众绥民之道,山樵条答,缕缕皆可听,尚书大奇之,奏于天子,遂擢蓝山大桥镇正巡检,镇去蓝山不三舍许,
山水险恶,人迹罕至。初未尝置巡检司。洪武季年,有杜回子者,啸聚亡命,屯结其中,负固梗化,
肆螽虿之毒,
邻境数百里,咸罹其害,大军积岁卒不能讨,后有成应钦者,賫征虏左副将军檄,抵其巢穴,谕以祸福,回子以下始感悟,皆释兵下山。朝廷寻置巡检司于大桥镇,以回子、应钦为巡检领之,而其党类跳踉之心,犹嚣嚣然也。
及山樵至,宣布朝廷威德,累数百言,众环听之,至有感泣者,皆顿首曰:“非于使君,吾等几不知此言也。咸愿洗濯往习,乞同编氓。”山樵与之誓,皆许诺毋敢负。山樵遂具以闻,上允所奏,许籍为土民,宽其税赋,仍复其身。
命下日,众又欢曰:“微于使君,吾等终为僇人矣。”
咸革心向化,释弓刀、
亲耒耜,
尽力南亩,村落熙熙如承平时。
未几,杜与成相继死,山樵率其众,以礼葬之,众又感悦。
初山樵至,自杜成以下,咸窃叹曰:“彼儒者易与耳。”山樵闻之不为动,感之以诚、接之以礼、导之以仁义,而守之以廉洁,居未几,诚意交孚,
上下辑睦,莫不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及考绩,
其众遑遑然如失怙恃,
追饯至百余里,賫咨涕洟,不忍舍去。山樵乃谕之曰:“吾必再来,毋庸忧也。”众始罗拜而退。及至京师,尚书以山樵治状奏之,上大嘉异,例当升秩,以其能得众心,特旨俾复任焉。
山樵世以清白传家,以故历官三十余年,所至著冰蘖誉,而嗜学之心、介特之操,
至老弗衰,平生善属文,尤长于歌诗,有文集若干卷,初号敬庵,后以其亲葬于黄华山,因号黄华山樵云。
论曰:昔柳下惠三黜为士师,身虽屈于一时,名则昭于后世,此其所以见称于夫子也。山樵历官三十余年,位虽不满德,
而名则彰,譬夫精金,
百炼色愈光莹,自不可掩视,柳下惠无以异,而治大桥镇事尤昭灼,虽虞诩之在朝歌,
龚遂之在渤海亦不是过,
然则君子之所贵,又岂位也。
注释:①黄华山——山名,在福建。②湘源——今湖南永州。③籍甚——盛大。④郡庠(祥xiáng)——郡儒学。⑤学正——州学官称学正。⑥丁——遇到;外艰,父亲逝世。⑦服阕——守孝期满;监察御史,即御史,详303篇注①。⑧云南寻甸军民府——元为仁德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寻甸军民府;成化十二年(1475)改土归流,始为寻甸府。⑨临安——南宋高宗迁都杭州,改名临安。倅(翠cuì),县令副手。⑩左迁——古时书写竖行,由右写至左,右居前,左居后,左迁即降级。河泊官,水上运输官员。方岳大臣——坐镇一方如一座大山,即地方大员。
广海——犹如说岭海,指广东广西。
内艰——母亲逝世。
南雄——从江西梅岭进广东的粤北重镇。庾使,即庾仓使,官名,又叫仓司。宋熙宁间置,主管常平仓的谷物保管和分发,并掌免役法,每年考察所属官吏,加以保举或罢免。
衡——指衡州,治所在湖南衡阳。正巡检,县令下属官员,掌士卒训练,巡逻州县。
三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
负固——倚恃易守难攻的地形;梗化,不听朝廷号令。
螽(宗zōng)虿 (chài粤音柴)——两种害人虫。
使君——泛指奉皇命的人。
仍复其身——还减免徭役。
僇(录lù)人——罪人。
释刀弓——解除武装。
未(磊1ěi)耜(寺sì)——古代的翻土农具。亲未耜,意译为亲自耕种。
熙熙——和乐共处貌。
易与耳——易与,容易对付;耳,表示语气。
诚意交孚——意译为心意相通。
考绩——又叫稽勋,古代官员三年一任,任满上京接受政绩审查,以定升降去留。
怙(户hù)恃——失怙恃,比喻失去父母。
冰蘖(柏bò)——冰喻其寒,蘖喻其苦,比喻坚贞的操守。蘖,指黄蘖,又叫黄柏,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经冬不凋。皮外白内黄,可作染料,皮与根入药,味苦。
介特——独立的人格,不巴结权贵,孤高。
“论”——文体之一种,它概括众人的意见,并指出其核心思想。柳下惠(前720一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兖州)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位不满德——官位低,而道德高,不相称。
譬夫(音扶)——乎字虚用,无义。
虞诩——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今鹿邑武平,其墓犹存,现位于鹿邑县高集乡前楼东北)人,字升卿,为东汉名将。历任太尉郎中、朝歌长、怀县令、武都太守、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虞诩一生文韬武略,战功卓著,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后汉书·虞诩列传》),可谓是名垂千古。
龚遂——字少卿,生卒年不详,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西汉官员。初为昌邑国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行为不端,龚遂多次规劝他。刘贺继位后,骄奢淫逸,龚遂屡次劝谏,刘贺仍不改正,最终在位二十七天被废。刘贺属臣二百多人遭到诛杀,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规劝免于一死,剃去头发判处四年徒刑。汉宣帝继位后,龚遂担任渤海太守。龚遂平定盗贼叛乱、鼓励农桑,很有政绩。后升任水衡都尉,最终卒于任上。
(译文)福建黄华山樵名叫中、字子中、姓于,世代家在湘源县(今湖南永州)。前代在宋朝元朝做官,功名显赫,山樵少年时机警敏捷,才名盛大。国朝洪武三年(1370),郡太守章复将他聘为郡学校的讲师,洪武八年升为学正,后来遭父丧,守孝期满被举荐任监察御史,态度严肃地立于朝廷,弹劾无所避,有古时法官的风范,不久以直言触犯帝王,出任为云南寻甸军民府,作归厚县丞。当时云南新附,民心躁动,山樵尽抚恤绥靖的措施,境内依赖他得以宁静。
不久作浙江临安府同知,以身作则,执法不阿,被上官排挤,贬到广东番禺县做河泊官,征收办事有办法,国家税收每年增加,闲暇时就邀请文人,讲学谈道乐在其中,对名利恬淡如此,方面大臣无不尊重他的为人,因此声名大振于岭海,又遭母丧去职,后来任芜湖、郴州河泊官,升任南雄庾使。
永乐二年(1404),考察政绩到吏部,当时衡阳的属县蓝山大桥镇缺正巡检,很久难以找到适合的人选,正好山樵到来,尚书考察他前后政绩都最优秀,又询问他用什么政策来安抚和笼络民众,山樵逐条对答,处处可取,尚书大为奇异,奏于天子,于是升为蓝山县大桥镇的正巡检。大桥镇距离蓝山县城不止九十里,那里山水险恶,人迹罕至。当初未曾设立巡检司,洪武晚年,有叫做杜回子的人,啸聚亡命之徒,负险固地形顽固不服从教化,疯狂作恶,邻境数百里,都遭受他的祸害,大军积年都不能讨伐,后来有个叫成应钦的人,拿着征虏左副将军的官府文书,来到他的巢穴,晓谕福祸利害,回子以下才感悟,都放下刀剑下山。朝廷不久设置巡检司在大桥镇,以回子、应钦为巡检领导众人,而他的党类不臣的心思,还是很嚣张的呀。
山樵到来,宣布朝廷的威德,演讲一番,众人围着听他讲述,至有感动流泪目的人,都归顺地说:“若非使君,我们几乎不知道这些说法呀,我们愿意重新作人,乞求一同编入平民的户籍。”山樵与他们发誓,都许诺不敢违背誓言。山樵于是具实上奏,皇上允许他的奏章,允许他们入籍为土人,宽免他们的赋税,还减免徭役。诏命下来之日,众人又欢呼说:“若不是使君,我等终归成为罪人了。”都洗心革面服从教化,解除武装、亲自耕耘,一心在田里劳作,村落祥和欢乐,如同太平之时。不久杜回子与成应钦相继死去,山樵率领他们的部众,以礼仪来埋葬,众人又感到喜悦。
当初山樵来到,自杜回子、成应钦以下,都暗中叹息说:“他是儒家容易对付了。”山樵听闻之后不为所动,以诚恳来感化,以礼节来接待,以仁义来引导,而坚守以廉洁,如此坚持不久,彼此心意相通,上下和睦,无不尊敬他如神明,爱他如父母。及至考察政绩,众人慌忙地如失去父母,追着饯行百多里,赠物嘱咐痛哭流涕,不忍舍去。山樵于是晓谕他们说:“我必然会再来的,不须忧虑呀。”众人才罗拜而退,到了京师,尚书以山樵治理的状况奏上朝廷,皇上大加赞赏,按例升官,因他得到民心,特意让他复任原职。山樵以世代清白传家,所以经历官宦三十多年,到处显出他坚贞的操守,而爱好学习的心、孤高的品格,至老不衰。平生善于作文章,尤其擅长于诗歌,有文集若干卷。当初号敬庵。后来以亲人葬在黄华山,因此号称黄华山樵。
这篇“论”说: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虽然委屈于一时,声名却大显后世,这就是见称于夫子呀。山樵经历官宦三十多年,职位虽然赶不上德行,而名声就彰显,譬如那精金,百炼颜色愈加光彩,自然不可以忽视,柳下惠并无特别技能,而山樵治理大桥镇的事迹尤其突出,虽虞诩之在朝歌,龚遂之在渤海亦不过如此,那么君子之所贵重,又岂是位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