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资政大夫靖江相府右相李公墓志铭
(原文)公讳质,字文彬,号樵云,姓李氏,其先开封祥符人。在宋季,有仕于德庆者,①因家焉。公生颖悟、有大志,早知嗜学,经史子集无不读,②读辄记忆。既长,遭元季多故,与时落落不合,③遂家居不出。日与弟文昭放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居无何,中原扰攘,岭海多事,公起搆义兵,捍乡里,及德庆路陷,士民遑遑无所依,戴推公入守之,日夜浚城隍、缮甲兵、握险要,以遏他寇,由是一路赖之以宁。时据乡邑者,多刻剥残忍,公尝戒麾下,非遇敌毋妄杀,或执敌人来献,率给衣粮纵之。家虽富饶,急于赈施三族与乡里,④流寓之贫者,咸有所仰,以故,一时名士如建安张智、茶陵刘三吾、江右伯颜子中、羊城孙仲衍、⑤王彦举,皆闻风来归。
及大明皇帝定鼎金陵,⑥遣师南讨,洪武戊申四月,平章廖公永忠、参政朱公亮祖,总师至,公遂散麾下,全城归附。总兵遣使入奏,上嘉公忠诚,召至慰劳再三,賚予优渥,就擢中书断事,⑦越明年己酉,转都督府断事,阶奉训大夫,皆能执法,丞相都督,咸敬惮之。五年壬子,授刑部侍郎,阶中顺大夫,寻升本部尚书,阶嘉议大夫,尤慎于刑狱,尽哀矜之情,致淑问之颂,⑧宽猛适中,为上所知,日益亲幸。
时开行省于浙江,上念厥地素重,号称难治,宜简廷臣有德望才器者往绥之,即拜公浙江行省参政事,阶中奉大夫,是年秋九月也。下车首以承流宣化为己任,⑨振纪纲、正风俗、劝农桑、兴学校、举遗贤、恤民隐,知无不为,为无不力,居三年,惠流两浙,厥绩以懋,声闻于上。天子念公老,召还,致仕于京师,⑩尝入见赐坐便殿,访以时政,得失直言无隐,上益重之。
八年乙卯冬十月,复起为靖江王府右丞相,阶资政大夫,有敕奖谕甚至,公益思竭诚以尽辅导之职。尝入觐,因奏乞归省先陇,
上可其请。王亲挥翰赋诗以赐,复命藩宪元僚与府中官属宴饯漓江之浒,
人莫不以为荣。后王坐事去国,
公随终焉。
公美风仪、性孝友,治家有法,接人以诚,虽极显融,情素冲淡,暮年尤工于诗,有《樵云集》若干卷,生于元延祐丙辰三月十一日,卒于洪武庚申闰五月某日,初权厝金陵聚宝山,
后某年某月某日归葬乡之清秀里布山之原。祖广孙,累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父熙春,累赠中奉大夫浙江行中书省参政事,祖妣孔氏赠淑人,妣林氏赠夫人,公凡三娶,先梁氏,次石氏俱赠夫人,汪氏封夫人,弟文超,学识优长,隐德弗耀。子四人:曰恒、曰震、曰复、曰颐,皆知学好礼,惟震有诗名。孙男四人:公瑾、公瑜、公瓛、公玖;女三人,梁仕贞、梁明理、严公敏,其婿也。孙女二人。次第公之行实来速铭者,
即震也。於戏,
自元纲解纽,
海寓兵争,乖时奋者,莫不剥下,
自封树威,肆毒少知,推一毫为利人事,公能仁其族属,以及于众,视彼之暴岂直相万哉。及一时与公全城来归者,鲜克有终,惟公践历中外,官至卿相,忠义著朝廷,声名满天下,勋垂竹帛,
德在人心,五福备膺,
子孙蕃衍,非先世积善之深,公存心之厚,何以臻于是耶。铭曰:
嶷嶷李公,世为粤人。积善既久,郁而未伸。
族大而蕃,实自公始。值元鼎沸,保障乡里。
公之庇民,如室斯宇。公之好贤,诚出肺腑。
圣明御历,威詟四夷。公散其徒,全城来归。
帝嘉厥诚,锡以禄秩。寻升秋官,
克殚忠赤。
后参大政。于浙之中。威德交孚,声闻上聪。
致仕于朝,出于宠渥。时有敷陈,多所裨益。
逮居相国,有谔其言。直虽不容,
此志则完。
之身云亡,之德弗替。
庆流绵绵,式延后裔。
清秀之里,布山之阡。勒铭贞石,
垂美万年。
注释:①德庆——州名,在广东。②经史子集——经指《六经》、史指讲历代情况的书、子指诸子百家,集指后人文集。③落落不合——话不投机。④三族——父、子、孙三代姻亲。⑤建安——在福建,即今建瓯县。茶陵,县名,属长沙府。江右,江西。⑥定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金陵,南京的古称。⑦中书断事——掌刑政狱讼的官,从三品。⑧淑问——善于作审判官,处理案件恰到好处。⑨下车——到任。古时官员坐公车上任,故下车表示到任。承流宣化,贯彻朝廷法令使民心顺从。⑩致仕——将官职交回朝廷,即退休。靖江王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为“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九年,朱守谦就藩桂林,但因其“好比群小”,引起“粤人怨咨”,就藩仅三年就被朱元璋废为庶人,安置到凤阳力田,在凤阳力田时朱守谦曾作怨诗:“不恋车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忘金饰之高楼,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七年后复爵,徙镇云南,不久又被废爵,囚于京师,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死于狱中。
先陇——祖坟。
藩宪元僚——地方大小官员。藩,原指布政使;宪,指按察使;此处泛指地方三大巨头(包括都指挥使)。元僚,元首及同寮。
后王坐事去国——本文注
略有提及。按靖江王人品决不至于此。陈琏也不便为其申辩,只以“坐事”两字一笔带过。
显融——显赫,官居高位。
权厝——暂时停棺不下葬。
次第——按先后顺序开列。速铭,请求作铭文。
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
元纲解纽——比喻元朝崩溃。
剥下——对民众搜刮。
竹帛——古时无纸,用竹简细绢记事,引申为史书。竹指竹简,帛指丝织品。
五福——《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喜欢做善事,攸字语助词,无义),五曰考终命(老死在家中)。”古人认为是人生福气。
嶷嶷(溺nì粤音纳)——道德高尚。
如室斯宇——就像房间受到屋盖保护那样。斯,他的;宇,屋盖。
威詟四夷——詟(折zhé),慑服,在威严下屈服。四夷,古时称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为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串译为威镇四方。
锡(息xī)赐给。禄秩,薪俸与官位。
秋官——刑部尚书。
交孚——同样合符理想。
上聪——帝王的耳朵(指听见)。
宠渥——皇恩浩荡。
有谔其言——“有”字古文语助词,无义谔(鳄è),说话直白,不转弯抹角。其言,他的话。这是倒装句,理顺是“其言有谔”,他的话直率。
直虽不容——说话直率,虽然人家不喜欢
之身云亡——他的肉体已死去。“云”字语助词,无义。
之德弗替——他的精神不死。
式延后裔——犹如说“垂范后人”。给后人留下作人的榜样。
阡——此处指墓道古代伟人的坟,为显示庄严肃穆,通往墓场有一条路两边植树,这就叫“阡”。
贞石——坚硬的碑石。
(译文)李公名质,字文彬,号樵云。他的祖先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在宋朝末年,有在德庆县做官的人,因此安家在这里。公生来聪慧悟性强,有大志,早就爱好学习,经史诸子百家没有不读的,读了都能记住。长大后,遇上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与时人话不投机,于是不外出交游。每日与弟弟文昭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过了不久,中原扰攘,岭海多事,公召集起义兵,捍卫乡里,到德庆路陷落,士民遑遑然无所依从,推举李公入城守护,日夜整顿城池,修缮兵器,以遏制其他的寇贼,于是一路都依赖他得以安宁。当时占据城乡的人,多数是刻剥残忍,公经常告诫部下,不是遇敌不要轻易杀人,或时有擒敌人来献的,都给予衣服粮食释放他们。家里虽然富裕,但急于赈济施舍三族与乡里,流动的贫乏的人,都有所仰仗,因此,一时之间的名士如建安的张智、茶陵的刘三吾、江西的伯颜子中、广州的孙仲衍、王彦举,都听闻风声前来归附。
到大明皇帝定鼎金陵,派遣大军向南征讨,洪武戊申(1368)年四月,平章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统率大军到来,公于是遣散麾下,全城归附。总兵派遣使者入朝上奏,皇上嘉许公的忠诚,召他到来慰劳再三,赏赐特别优厚,就提升为中书断事。到了明年己酉(1369),转为都督府断事、官阶是奉训大夫。都能够认真执法,丞相和都督,都倚重他。洪武五年壬子(1372),授予刑部侍郎,官阶是中顺大夫,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官阶嘉议大夫。尤其谨慎于刑狱案件,尽到怜悯之情,获得了善于审判的称颂,宽猛适中,为皇上所知,日益亲近。
当时开辟行省于浙江,皇上考虑到这个地方重要,号称难治,适宜诏命朝廷中德才兼备有声望的人前去安抚他们,即授予公为浙江省参政事,官阶是中奉大夫,这是本年秋九月的事呀。上任首先以宣传朝廷法令作为自己的任务,振兴纲纪、修正风俗、劝导农业、兴建学校、举荐遗贤,怜恤民间疾苦,知无不为,为无不尽力,执政三年,恩惠流传两浙,善政声闻皇上。天子想到公年纪已老,召他回来,在京师退休。曾入朝觐见在便殿赐坐,以时政询问,得失直言无忌讳,皇上更加敬重他。
洪武八年乙卯(1375)冬十月,又起用作为靖江王府右丞相,官阶是资政大夫,皇上有敕书对他褒奖备至,公更加竭诚以尽辅导的职责。曾入朝觐见,上奏乞求归去拜祭祖坟,皇上允许他的请求。靖江王亲笔作诗奖励,又命令藩宪元僚与府中官属举行宴会饯行于漓江边,人们无不以为荣幸。后来靖江王因事而去,公随即死了。
李公有美好的风度仪表,性情孝顺友爱,治家有方法,以诚待人,虽然显赫之极但不恋功名富贵,暮年尤其精于诗,有《樵云集》若干卷。生于元延祐丙辰(1316)三月十一日,卒于洪武庚申(1380年)闰五月某日。当初暂时停柩在金陵的聚宝山,后来于某年某月某日归葬家乡的清秀山里布的高地上。祖父广孙,累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父亲熙春,累赠中奉大夫浙江行中书省参政事,祖母孔氏赠淑人,母林氏赠夫人,公凡三娶,先梁氏,次石氏俱赠夫人,汪氏封夫人,弟文超,学识优长,隐德不显耀。儿子四人;叫恒、叫震、叫复、叫颐,都知道学习好礼,只有李震有诗名。男孙四人:公瑾、公瑜、公瓛、公玖;女儿三人:梁仕贞、梁明理、严公敏,他的女婿呀。孙女二人。按先后顺序列出李公的生平事迹前来请作铭文的人,就是李震呀。
唉,自从元朝没落,天下大乱,乘时奋起的人,无不弱肉强食,自我封号,树立威严,涂炭生灵,很少有知道济世救民,李公能够善待他的族属,以及于众人,比起那些残暴的人岂止相差万里啊。与他同时和李公全城来归附的人,很少有人善终,只有李公为官朝中朝外,官至卿相,忠义著于朝廷,声名满天下,勋垂竹帛,德在人心,五福具全,子孙兴旺,若非先世积善的深厚,李公存心仁厚,何以达到如此程度呢。铭说:
李公真伟人,世居南海滨。先世积德久,无闻志未伸。
族大儿孙众,从公始进身。正逢元末乱,保障四乡邻。
民众得公护,如屋护家人。李公之好贤,心底敬如宾。
圣明统天下,四方尽称臣。公遣散僚属,率城来投奔。
皇上赞忠心,官禄升奖勤。刑部尚书位,勤政口碑闻。
后来参大政,浙江民欢欣。德威都拜服,扬名帝耳根。
退休在京城,出自帝隆恩。进言多裨益,直白对皇陈。
后来居相国,真话出其唇。虽未被接受,其心未染尘。
李公身虽死,世上留精神。德庆及儿孙,儿孙有样跟。
家乡清秀里,布山建新坟。碑文刻坚石,流芳不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