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通释增纂》序
(原文)伏羲画八卦而文籍生是。①《易》于诸经为首,出秦焚典籍,而《易》独存者,以其占筮之书也。②《易》之作,虽本于占筮,自占筮既立,而理义实寓于占筮之内,其道广大,包括天地,其源一出于天之自然,有非人为智巧之私。而后世说《易》者,各随所见,不失于凿,则失于泛;③不失于诞谩,则失于怪僻,④俱未为得。
逮河南程子作传,⑤始以随时变易,发明阴阳变易之妙,所谓体用一源、⑥显微无间是已,⑦若偏于象占,而不该乎理义,⑧则奚以知文王之《彖辞》、⑨周公之《爻辞》、⑩孔子之《十翼》也。若专于理义,而不及象占,又奚以知伏羲文王所画八卦之心哉。紫阳朱子本义之作,
所以补程传之未足,而上以承四圣之心,羲文周孔之言,至是始坦然而明矣。
然则程朱不惟有功于四圣,诚有功于万世也。厥后云峰胡氏之通释,一以本义为主,集诸家之说,不背程朱者为之,其学出于朱子门人蔡氏。三山郑尚宾,博学有文,而专于《易》,尝登考古赵麾谦之门,
考古之《易》,得天台郑氏,
乃云峰所传之派,故其学有源委,间取诸家说与程传本义合者,以补通释之未备,间以一二己意附其间,名曰增纂。用心之勤,取释之审,视予前所云说《易》者相去远甚,而有功于《本义通释》矣。学者诚能因是以名乎《易》道,则立言励行,处己治人,守常应变,岂不有得哉。
尚宾间属予序其所传之由,与增纂之意,遂书此复之。尚宾名观,洪武中领荐,
7历官至临川令,所至有循良名,
今为驸马都尉沐公学录云。
注释:①文籍生是——“籍”通“藉”(借jiè粤音席),依靠。周文王靠此(指八卦)创造出《易经》。纣王把文王囚禁在河南羑(同牖)里(在今汤阴),在狱中潜心创作出《易经》,并埋于牢底。约干年后,黄河决堤,把《易经》原稿冲了出来,被人发现。②占筮(逝shì)——古代以蓍(师shī)草占卦。③不失于凿,则失于泛——不错在穿凿附会,就错在不够贴切。④诞谩——荒诞,不合情理;怪僻,非夷所思。⑤河南程子——程颐(1033-1107),教育家。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⑥体用——体,指身体,根本;用指身体所需,如冬天穿棉,夏天穿纱,根据身体需要而变化。⑦显微——显指大的,微指小的。是已,是了。⑧该乎——兼顾于。⑨文王之彖 (tuàn通贯切)辞——彖辞,是《周易》中统括一卦的辞。据1979年9月版《辞源》指出:“汉郑众、贾逵等附会为文王所作。”估计陈琏亦沿其误。⑩周公之爻辞——爻(肴yáo旧读xiáo)辞,说明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卦辞、爻辞的作者,据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有二说:1卦辞、爻辞皆为文王所作;2卦辞文王作,爻辞周作。皆不足信。《易》本卜卦之书,以爻象、卦象推测人事吉凶,一定经过长时期许多人才能整理成文。但年久远,无从确指。十翼——旧时把《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为十翼。传说是孔子所作。
紫阳朱子——祖籍安徽婺源,徽州城南有紫阳山。自其父朱松迁到福建后,朱熹对故乡仍念念不忘,故曾以紫阳书堂榜其所居之厅堂。人们也称他为紫阳夫子。
三山——福建省福州的别名。
赵麾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为谦,余姚凤亭乡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详见1339篇注①赵撝谦。钱古训,号坚斋。是明代的一位对民族事务和历史深入研究的学者。
天台郑氏——指天台郑四表,善长《易经》,赵麾谦曾师郑四表学《易经》。
间属予——最近吩咐我。
领乡荐——中了举人后受推荐进入仕途。
循良——遵纪守法。
学录——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宋国子监置学正与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又置职事学录与学正、学录通掌学规。
(译文)伏羲画八卦而周文王由此创作了《易经》。《易经》是《六经》中首先出现在秦朝焚烧典籍之后,而《易经》独保存,是因为它是占卦的书呀。《易经》的著作,虽然来源于占卦,自从占卦产生,而义理其实寓于占卦之内,它的道理广大,包括天地,它的源头出于自然规律,并无个人臆测的成分。而后世解说《易经》的人,各自随便按照自己的见解,不是错在穿凿附会,就是错在浮泛空洞;不是失于荒诞无稽,就是失于不可思义,都没有得其要旨。
直到河南程颐作《周易程氏传》,才开始随时变通《易经》,发明阴阳变化的奥妙,所谓根本与变通同源、显著与细微的相联就是了,如此偏重于物象的占卜,而不兼顾理论的意义,又怎么会知道文王的《卦辞》、周公的《爻辞》、孔子的《十翼》呢,如果专于理论的意义,而不理会物象的变化,又怎么会知道伏羲文王所画八卦的心意呢?紫阳朱熹《周易本义》的著作,所以能够补充程颐《周易程氏传》的不足,而上可以承接四位圣人心意,讲述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的言论,至此才一目了然。
那么程颐朱熹不但有功于四位圣人,实在有功于万世呀。此后胡云峰的通释,一以《周易本义》为主,集几家的学说,不违背程颐朱熹的本意去做,他的学说出于朱熹的门人蔡氏。福州郑尚宾博学多才,而且专心研究《易经》,所以他的学问有来源,曾经到考古先生赵麾谦家,专门请教古《易》学,而考古先生赵麾谦的《易经》理论得于浙江天台郑四表的研究成果,那是胡云峰所传的派别,所以它的学说有源头,曾经取几家的学说与程颐的《周易本义》结合起来,以补充通释的未备,又间或以自己的某些心得附加在其中,名叫增纂。用心的周到,补充解释的审慎,比起与我前面所说的学《易》的人相去甚远,而有功于《本义通释》了。学《易》的人实在能够因此而成名于《易经》这门学问,那么建立言论、勉励行为、自己处世管理他人,守护常规应变,岂不是有所得吗。
胡尚宾最近嘱咐我,作序讲述他传承《易经》的经过,和增纂的意思,于是写下这序言回复他。胡尚宾名字叫观,洪武年间得到乡荐,经历官场至临川县令,所到之处有循良的名誉,如今是驸马都尉沐公家的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