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请谧文(二)
(原文)万历四十二年六月,巡按周某行县取赞语疏请。赞曰:按公天性孝友,文学名家,筮仕于洪武之末年,①乞休于正统之初。②载历中外之官九任,③典卿会之试七科,④早讲道而乐甄陶。⑤侍从近臣,交章推轂,⑥继专城而歌五袴,⑦滁州父老诣阙保留,寻晋辟雍、亚宗伯,⑧禄厚而自俭,位高而守以谦,思碑生祠,⑨在在有建,⑩通志实录,耿耿不磨,滁阳名宦,则与欧阳修、王禹偁三贤同祠;
本府乡贤,则与陈献章、湛若水诸公同祀,
或称为当今司马,
或目为近日欧阳,
是以晋江林志有声翰林者,
也同校士礼闱,辄比之麟凤。
吴郡王世贞著名天下者也,
尝品才昭代,
首重其词藻,故生则蒙设宴赐钞赐衣,
没则荷殊恩营葬、
营祭,噫,若公者固所谓熙朝之重臣,
而翰林之领袖也。易名有待,潜德宜彰。
注释:①筮仕——古人未当官前,请占卦先生用蓍(师shī)算何时出仕(迷信)。②乞休——向帝王请求退休。③载历中外九任——载字古文语助词,无义。桂林府儒学教谕、国子助教、许州知州、滁州知州、扬州知府、南京通政使、国子监祭酒、四川按察使、礼部侍郎。④典卿会试七科——永乐六年陕西乡试同考官、永乐九年南京应天府乡试同考官、永乐十年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永乐十二年北京顺天乡试同考官、永乐十三年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永乐十五年浙江乡试同考官、永乐二十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同考官。⑤乐甄陶——醉心于人才的培养。甄陶,原义是制造陶艺产品,引申为培养人才。⑥推轂(谷gǔ)——推荐的人。毂,轴承眼,贯入车轴的圆孔。文章推毂,人才推荐的人。这指他任七届同考官,将优秀试卷选拔出来,即为国选才。⑦继专城而歌五袴——用赵抃典。专城,赵抃曾任成都太守,专城就全城的话语权由他一人说了算。五袴,成都老百姓以歌称赞他:以前只有一条裤子穿,如今每人有五条裤子了。详527篇注⑤。此文用赵抃(变biàn)典赞陈琏如赵抃那样善于为民众造福。⑧寻晋辟雍、亚宗伯——不久晋升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礼部侍郎(两个官职)。⑨思碑、生祠——是官员离任后,当地百姓怀念这位官员所立的碑记。生祠——为活着的人立祠庙,进而祭祀,称为立生祠,以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⑩在在有建——到处都有建树。通志实录——比如《广东通志》,《实录》即罗亨信行写《行状》,行状者平生实录也。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出身清寒的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任右拾遗、左司谏、翰林学士等职。为官遇事敢言,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后,官复知制诏,后又贬知黄州,死于蕲州任上。王禹偁是北宋初年的诗文家,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是北宋诗文改革的先驱。填词尚平易,格调清旷高远,抵制当时流行的华丽文辞。
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表字民泽,号甘泉,溢号文简。增城县沙贝村人。父湛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
当今司马——司马,指宋朝司马光,领衔编撰《资治通鉴》。说陈琏就是当代的司马光,他编了许多地方志。
近日欧阳——欧阳,指欧阳修,他修《新五代史》,并与宋祈合修《新唐书》。陈琏就是近日欧阳修。
晋江林志——晋江,福建县名,明清为泉州府衙所在地。林志(1378—1427)字尚默,号部斋、见一居士,闽县人,居城内。年幼,异常聪明,读书一遍即成诵。10岁时避雨染坊,阅店中簿册,数日后染坊失火,簿册尽焚,请林志抄副本,不误一字。明永乐九年(1411)得中解元,次年中会元,殿试时被抑置榜眼。授翰林编修,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古今名臣奏议》及地方志书等,升文林郎。永乐十九年(1421年),召入京,升修撰,授承务郎,复升右春坊右谕德,仍兼旧职,给双俸。先后两次为京闱考官,去取唯公,人士皆服。宣德二年(1427)病卒,年50岁。
辄比之麟凤——据杨宝霖先生《琴轩集》辑佚之附录二民国《东莞县志》卷五五《人物略》陈琏传:《史窃》:翰林学士晋江林志服其精洽(博),拜以为师,语人曰:“陈公当今司马君实也。”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哲宗即位入朝为相。与刘恕、刘攽、范祖禹等编成编年史《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
昭代——政治清明的年代。
设宴赐钞赐衣——见742篇、743篇。
没——同“殁”,逝世。
熙朝——国泰民安的朝代。
易名有待——易名即指朝廷赐谥号。有待,有所期待。
(译文)万历四十二年(1614)六月,巡按周某巡行到东莞县取陈公的生平事迹的赞语,为他上疏请求谥号。赞语说:“按公的天性孝义,是文学名家,初出来做官于洪武的末年,乞求退休于正统的初年,经历朝中朝外的官职九任,主持卿会的考试七科,早执教而乐于培养造就人才。当南京通政使,作为帝王身边的大红人,又七轮作同考官,为国选拔人才。继后如赵抃作太守,为民造福,口碑载道。滁州父老上京请求保留他的职务,不久晋升为大学校长兼任礼部侍郎,俸禄优厚而生活节俭,官位高而自我谦让。感念他的思碑和生祠,处处有建造。《东通志》与罗亨信写的《行状》,光芒四射,不会磨灭。作为滁阳名宦他和欧阳修、王禹偁合称三贤同在一个祠庙供奉;本府的公卿贤士,就与陈献章、湛若水几位大人一同受祭祀。或称他为当今的司马光,或视为是近日的欧阳修,所以晋江的林志是翰林院有声誉的人,也与他一同在礼部考场考评士子,而他经常将陈公比喻为麒麟和凤凰。吴郡的王世贞是天下著名的人士呀,曾衡量盛世有才华的人,首先推重陈公的词藻,所以生时蒙受设宴赏赐宝钞锦衣,死后就荣获特殊的营造丧葬、进行祭祀,喏,好像陈公这样的人固然是所谓国泰民安时代的重臣,而且是翰林的领袖。谥名理所当然有望朝廷赐下,不为人知美德该宣示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