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翁小传

1377 醇翁小传

(原文)醇翁名楷、字叔度,浦江义门郑氏十三世孙也。其家世具宋元史,天下所共知。翁有至性,颖悟异常,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时潜溪宋公景濂讲道麟溪,翁侍父贞孝处士渊往受业,公命与其子琏同业,获闻绪论,充然有得,肆笔为古文词,往往能惊人,大为公器重,谓翁知以道为文,作文原贻之。翁自少喜书翰,伯父太常博士涛教之,习柳诚悬书,称其善用笔;叔父左庶子济,学羲献书有名,翁复得其指授,笔法益高。

年甫弱冠,家长命之训迪群从子弟于家塾,施教有方。人皆知伯父半轩先生,尝著《家仪》一编,亦与参定,凡吉凶礼仪,皆命掌之,年才三十耳。自是刻志经史、百家之言,与伊洛关建、img性理之旨,img靡不究极,学术粹正,声誉著闻。

永乐初,蜀献王闻其名,img奏辟王宫教授,img及至,献王喜曰:子来雪山重矣,img礼待有加。后命录宋淳熙故事赐之。盖淳熙中,诏王宫教授有缺,宜举醇诚、行谊无亏、img年五十以上充。翁年适逾五十,而德性温醇,因赐醇翁之号。洪武初,晋王传桂彦良善于辅导。img太祖高皇帝有敕褒谕之,献王遂录其文以赐,期待之意相厚。一日召对,出《前言往行编语》曰:我朝祖训录,凡六易稿,经七年乃成,今取古人格言为言,实本于此,汝家旌义编亦欲选人。乃指编内一条示翁曰:叔翁以正率其家,而子弟无一人敢为非义者,昔之叔度岂今之叔度耶。img翁顿首谢,寻赐温公帽,继赐学士帽,以宠异之。后命翁书《义门先训力行善事篇》以进,翁录《青槤居士训词》及《贞和先生朔望庭训》同上,img俱命收入编内,复赐题家训,有“伊洛关闽,萃于一门”之语,又命翁指示画工,绘《麟溪图》以进,喜曰:“吾慕义门久矣,”img且命录翁口陈,义门祀图,及家居杂仪,赐名义门礼仪式。

十一年夏六月,成都旱,有司遍祷群祀不雨,命翁祷之,翌日甘澍大作,img手教赐翁,img有“天彰孝义家”之语。明年秋七月,今蜀王为世孙,召翁授经,待以宾师之礼。翁善于讲劝,益为献王所重,命制门牌俾揭img于麟溪义门,img其辞曰:“亲藩礼重宾师位,img朝野名高孝义家。”尝奉教书《悼庄世子圹记》,img撰《义泉铭》,赋张孝子、王义夫、韩娥诗。咸被奖誉,书《忍字图》、《窦谏议阴德记》、《义门郑氏先训》诸篇,俱命刻石,以传府中,吉庆之辞,及成都寺观、桥梁名额,皆命书之,眷注之隆,鲜有及者。翁益自谦慎,若不胜衣。img一日构小疾弗克趋朝,即命内使偕医者往视,img复赐教与诗。img

十三年春,诸司雩祭江渎,img有祥风甘雨之应,赐教云:“尝闻国有仁贤,及至祥风甘雨,义门醇翁正鲁之君子、楚之善人,”其见褒重也如此。十四年丙申,翁年七十,不欲重烦以事,奏升左长史致仕,img赐与甚厚,濒行以绣字彩旗前导,制曰:img“百年礼义承天宠,万里家山衣锦荣。”又曰:“蜀中好去香山老,img江左欢迎绿野翁。”img既制诗送行,复赐教云:“左长史致仕郑楷,文学行义卓然,为一时礼法之士所宗。今焉东归,img大明吾夫子之道以开来学,启迪后昆,则他日麟溪亦小阙里也。”img后亲御翰墨,大书“孝感泉”,“书种堂”、“归来轩”诸字,遣人驰至荆州赐之,人莫不以为荣。

自翁东归,每有乡人仕蜀来见者,献王必问翁起居,又尝以诗寄之,终始眷念不替。初潜溪宋公,由翰林学士致仕,以其孙晟罪谪茂州,img至夔府,img临终索笔书《观化帖》,img忽叹曰:惜郑叔度不在,正好与其论道。言毕端坐而逝,葬莲花峰下。而诸孙恪等,皆寓成都灌县。时严陵俞公亦以御史谪夔府,img为之护视者三十年,逮翁为宫教,始具闻于献王,王垂念旧臣,即召恪,给道里费,img迁葬成都,复命翁撰玄堂之志,img及大书公官爵姓字,树碑神道,翁之能笃于义者多此类。

翁风仪甚伟,即之如在春风和气中,其与人言,谆谆恳恳,img皆本于诗书,根于忠孝,听者心悦诚服,虽年逾七秩,耳目殊聪明,及归,复综理家政,内外雍睦,人无闲言,平生著述甚多,旧赐名曰《凤鸣集》云。论曰汉石奋见称于史氏者,img特驯行孝谨耳,未闻其有异能也,翁之德行似之,而文学则过焉。一旦就聘教授王宫,职业克修,深蒙睿眷,而乃谦恭不伐,img敬慎愈加,若翁岂非才全而德钜者耶。逮宦成名立,致政而归,汉之二疏不得专美,img因论次于篇,一以见翁世家之盛、学行之高,非他人所可及,一以见献王崇儒重道之意,盖无让于东平河间云。img

注释:①浦江——浙江县名,因地处浦阳江北而得名浦江义门郑氏,这个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前后十世同居共食的和睦家族,名人辈出,屡受帝王表彰的模范家族,青史流芳。②至性——天生厚道。③景濂——宋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中国浙江省浦江县人。(1310-1381)明初散文家。先祖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至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宋濂自幼好学,曾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口等人学习。元至正时被荐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见宋濂,命他为五经师。朱元璋称帝后又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总裁官。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官还家。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故于夔州。④绪论——即前言。讲述一本书写作的原因及大概内容,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⑤以道为文——把孔孟之道溶入文章之中。⑥文原——文体的一种,一种议论文,用“原”为题,对某事物推究其本原,而加以论述。贻之,送给他。⑦书翰——书法,写毛笔字。未发明毛笔前,用禽类的翅膀上的羽毛写,故称书翰。⑧柳诚悬——(778-865)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⑨左庶子——官名,分左右庶子,掌左右春坊(太子宫)中庶子(非嫡系王子)的教育。济,指郑济。学羲献书有名。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很有名气。王献之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之书法称二王书法。⑩家仪——即家族礼仪规范。img伊洛关建——标准称濂洛关建,宋朝理学四大宗师,濂,指濂溪的周敦儒;洛指洛阳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关指家住关中的张载;建指福建的朱熹。此文作伊洛关建,伊洛指伊水与洛水,程颢程颐在此教育学生。img性理之旨——宋明儒家哲学思想,又称理学或道学。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性理之旨(性理方面的学说)。img蜀献王——朱椿(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把他的第11个儿子朱椿封为蜀王,封地即在四川成都。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到成都后,在如今成都的红照壁一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府,也即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成都“古皇城”,成都的皇城文化源于此。还在沿锦江修建了筹边楼、望江楼、散花楼,成为了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均是朱椿之功。并且聘请了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并击败了番人入寇,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平衡民族矛盾,所以口碑不错。img奏辟(毕bì粤音劈)——向皇帝奏请征召。⑮雪山——又叫蓬婆山,即今岷山,在四川松潘厅东。img醇诚——忠诚;行(杏xìng)谊,道德。img桂彦良——(1321-1387),名德,以字行,号清节,浙江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明初儒者。元末时乡贡进士,为仓山书院山长。img叔度——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东汉名士。《后汉书》为其立传并有赞论。img朔望——农历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诲。img丹青——两种绘画的颜料,引申为图画。img甘澍(树shù)——及时雨。img手教——亲笔题字。img命制门牌——指献王下令为醇翁家乡住宅制作所挂牌匾;俾揭于,让他悬挂在。img麟溪义门——此处指浙江浦江义门。img其辞曰——指大门所悬挂的对联。亲藩,亲指皇亲;藩,指坐镇一方(四)的地方大员,两重身份。宾师,宾,醇翁一重身份是献王的上宾,另一重身份是世孙的老师。img奉教——遵照献王之命;书,书写。庄世子,是献王的儿子。圹(扩kuàng),墓穴。img若不胜衣——象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极度虚弱。img内使——太监,献王宫中的阉官。img赐教——献王的指示叫“教”。与最高指示还差一级。img雩(余yú)——古时求雨的一种祭祀。img左长史——官名,亲王府、郡王府设长史、理府中之事。分左、右。五品官。img制曰——此处指献王所写。img蜀中好去香山老——醇翁从四川退休回乡养老,拿他比作唐朝的白居易。香山诗社,详748篇注③。江左欢迎绿野翁——这一下联将醇翁比作唐朝退休的丞相裴度,他在洛阳建别墅叫“绿野堂”,与白居易一班文人诗酒往来。绿野堂详761篇注④。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此处指荆州,醇翁老家在此。img今焉东归——焉字虚用,无义。img阙里——孔子居住在城门门楼以内,故称阙里。后来“阙里”成为孔子故居的代名词。img茂州——即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img虁府——唐置虁州,州治在奉节,奉节就是州治府衙所在img观化帖——根据《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庄子对人生人死看得如昼夜变化那么平常。宋濂这位大学者所以临终要写《观化帖》,来寄托此刻的心情,《观化帖》出自何人手笔?待考。img严陵——浙江桐庐县南,相传后汉严子陵在此钓鱼,钓处叫严陵濑。此文“严陵”指桐庐县。img道里费——明太祖在洪武初年给上任官员一笔搬家费,品级不同有不同待遇,此叫道里费。img玄堂——坟堂。img谆谆恳恳——耐心诚恳教导。img石奋——(?-前124)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吏,侍高祖。帝爱其恭敬,召其姊为美人。img不伐——炫耀自己功劳叫“伐”。不骄傲叫不伐。img二疏——即疏广与侄儿疏受,详1214篇注imgimg东平——在山东,不知哪位宗师在此设教,待考。河间,指王通在河汾设教,详1293篇注④。

(译文)醇翁名叫楷、字叔度,浙江浦江县义门郑氏十三世孙呀,他的家世记载在宋元的史册上,天下所共知。醇翁天性厚道特别聪慧,读书一过目就能背诵,当时宋景濂在麟溪讲道,醇翁侍候父亲贞孝处士郑渊前往求学,宋濂命令郑楷与他的儿子宗琏一同学习,因获得听讲某经典的前言,大有心得,挥笔作古文词,往往文笔不凡,大为宋濂器重,说醇翁知道把孔孟的哲学思想溶入文章之中,写作《文》赠送给他。醇翁自少喜欢书法,他伯父太常博士郑涛教导他,学习柳公权的书法,称赞他善于用笔;叔父左庶子郑济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有名,醇翁又得到他的指点,笔法更加高超。

年纪刚刚二十岁,家长命令他在家塾教导堂兄弟及诸子侄,施教有方。人们都知道他伯父半轩先生,曾经编著《家仪》一篇,他亦曾参与编辑,凡吉凶礼仪,都命他掌管,当时年龄才三十岁呀。自此专攻经史、百家的言论,和周程张朱的理学思想,无不透彻研究,学术纯正,声誉大振。

永乐初年,蜀献王朱椿听说他的名声,奏请聘他为王宫教授,到了,献王高兴地说:“你来到雪山增加光彩了,”对他特别尊敬关照。后来命令记录宋朝淳熙中的故事赐给他,那是淳熙(1174-1189)年间,诏命王宫教授未够名额,适宜举荐忠诚有道德的、年龄五十岁以上的人担任。醇翁正好过五十,而德性温良醇正,因此赐给他醇翁的称号。洪武初年,晋王聘请桂彦良说他善于辅导,太祖高皇帝有诏书褒奖他,献王于是补录这个御书赐给醇翁,期待的意思相当深厚。一日召醇翁谈话,取出《前言往行编语》说:“我朝《祖训录》,六次易稿,经历七年才成书,如今摘取古人的格言作为言论,它的宗旨就根据这篇文章,你家的旌义篇章也想选录进去。”于是指编内一条展示给醇翁说:“叔翁以淳正率领他的家庭,而子弟无一人敢做非义的事,以前那个‘叔度’是如今的‘叔度’吧?”醇翁叩头下拜多谢。不久赏赐醇翁温公帽,继而赐学士帽,以此表示特别恩典。后来命醇翁书写《义门先训》,力行善事的篇章进呈,醇翁抄录《青梿居士训词》,以及《贞和先生朔望庭训》一同呈上,蜀王命令都收入在《祖训录》中,又赐题家训,有“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聚于一门”的语录,又命令醇翁指示画工,绘画《麟溪图》进献,高兴地说:“我仰慕义门很久了,今日在画中见到与亲自前往有何分别哪。”而且命令记录醇翁口说的义门祭祀情景,以及家居杂仪,赐名为《义门礼仪式》。

洪武十一年夏六月,成都大旱,各衙门遍地祈祷山川百神不下雨,命令醇翁祈祷求雨,第二天甘雨大作,蜀王手写字赐给醇翁,有“天彰孝义家”的话。明年秋七月,如今的蜀王为世孙召醇翁讲授经书,以宾师的礼仪对待。醇翁善于讲劝,更为蜀王所倚重,命令制作门前匾额让他悬挂于“麟溪义门”,这联说:“亲藩礼重宾师位,朝野名高孝义家。”曾奉献王命书写《悼庄世子圹记》、撰写《义泉铭》,张孝子、王义夫、韩娥的诗,都得到奖赏称赞,书写《忍字图》、《窦谏议阴德记》、《义门郑氏先训》几篇文章,都命令刻镌在石上,以保传在府中,吉庆的词句,遍及成都的寺观,桥梁名字匾额,都命令他书写字,眷念关注的程度,很少有及得上他。醇翁更加谦虚谨慎,但身体极度虚弱。一日得小病不能上朝,献王立即命令太监和医生前往探视,又赐指示和诗。

洪武十三年春,各司在长江边祭祀求雨,有祥风甘雨的反应,献王有指示褒奖说“国家有仁德贤人,义门以至祥风甘雨,醇翁正是鲁的君子、楚的善人。”他受到褒奖尊重到这样。洪武十四年丙申,醇翁年已七十,不想让事情烦心,蜀王奏请升他为左长史退休,赏赐很丰厚,临别以绣字作为前导,绣字说:“百年礼义承天宠,万里家山衣锦荣。”又说:“蜀中好去香山老,江左欢迎绿野翁。”献王既作诗送行,又赐书信说:“左长史郑楷,文学道德不同凡响,成为礼法人士的模范。今已东归,大明我夫子之道以他开拓未来的学风,启迪子孙,那么他日麟溪亦将成为小阙里呀。”蜀王后来亲自执笔挥墨,大书“孝感泉”、“书种堂”、“归来轩”几个字,派人送到荆州,送赏赐的人无不以此为荣耀。

自从醇翁东归,每每有同乡来蜀地做官来见的人,蜀献王必然询问醇翁的起居情况,又经常以诗寄给他,始终念念不忘。当初潜溪的宋景濂,由翰林学士退休,因他的孙子宋晟犯罪被贬茂州,他被牵连贬到夔府,临终索笔书写庄子的《观化帖》,忽然感叹说:“可惜郑叔度不在,不然正好与他论道。”说完端坐而逝,葬在莲花峰下,而他的几个孙子宋恪等人,都侨居在成都的灌县。当时浙江桐庐县的俞公亦以御史身份被贬在夔府,为宋濂之墓护卫照看三十年,到醇翁成为王宫教授,才备细呈报于蜀献王,献王垂念旧臣,立即召见宋恪,给予道里费,将宋濂迁葬成都,又命令醇翁撰写坟堂的志,以及大书宋公的官爵姓字,树碑在墓道上,醇翁热衷道义的多数是这类事情。

醇翁仪表堂堂,与他相处如沐春风,他与人说话,诚诚恳恳,都本着诗书,根据忠孝,听见的人心悦诚服。虽然年过七十,耳目特别聪明,到归来,又综理家政,内外和睦,人们没有闲话,平生著述很多,旧时被赐名叫做《凤鸣集》。议论说汉朝的石奋扬名青史,特别品性善良孝顺谨慎罢了,未曾听说他有其它技能呀,醇翁的德行与他相似,而文学就超过他呀。醇翁一旦受聘就任王宫教授,能够尽忠职守,深蒙献王眷顾,而谦虚谨慎不变,愈加恭敬,如醇翁岂不是才高德劭的人哪。等到功成名就,退休而归,汉代的疏广、疏受不能专美了,因此谈及这些,一来以见醇翁世家的兴盛、学问品行的高尚,非他人所能及得上;一来以见献王崇儒重道的意向,那不让于东平河间两位宗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