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序
(原文)林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①因以为氏。开生英,英生茂与庆,世系昭然可稽。唐林宝作《元和姓纂》,②谓林为比干之子坚之后,③盖臆说也。
自苍周讫箓,④列国兵争,周之子孙分处四方,多为名族。若予同邑林氏之在茶园者,⑤谱言其先为闽人,五朝奉宦游东莞,⑥始占籍焉。今已七世,衣冠文物,日益蕃盛,非先世积德之厚,有未易致,安知其不为开之云仍乎。⑦然今之有姓氏者,未必非圣贤之后,第世代绵邈,⑧谱牒散轶,罔得而稽也。朝奉六世孙、僧记永逊,昔尝重修家谱而宝藏之,今永安复偕予弟廷宾谒文为序。⑨
维昔者先王众建诸侯,赐姓命氏,立之宗法,⑩以维本支。自宗法坏,谱牒兴,魏、晋而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隋、唐尤重之,而坏于五季兵燹之余。至宋复举修之,谱牒再盛,若南丰之曾、眉山之苏、庐陵之欧阳,
咸自为谱。其为法虽殊,莫匪尊祖联族之义,
为诗礼家者,乌可置而不讲乎。
今永安昆仲既知所重矣,诚能殖学励行,光大门户,衍家庆于无穷,将绳绳而书,不止如今日也。
注释:①周平王庶子林开——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②元和姓纂——《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年)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③比干——林姓始祖国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④苍周讫箓——古老的周朝天命已完结。箓,帝王自称所谓的符命之书。⑤茶园——原版作“茶苑”,1135篇作“东莞茶园”,估计陈琏笔误,据文义改正。⑥朝奉——因下文有“宦游”两字,故知朝奉官名“朝奉郎”或“朝奉大夫”的简称。⑦开之云仍乎——开之,林开他的;云,古文语助词,无义;仍,跟随,后人;乎,吗,呢。串译为:林开他的后人呢。⑧第—但但;绵邈(秒miǎo),遥远。⑨廷宾——陈琏四兄弟:琏、琦、班、珏。陈班字廷宾,号梅轩。⑩宗法——详见1126篇注①。五季——唐宋之间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又称五代。兵燹 (冼 xiǎn),战火。
南丰之曾——指曾巩;眉山之苏,指苏东坡;庐陵之欧阳,指欧阳修。三家所编之族谱被称为族谱范本。
莫匪——同“莫非”,无不是。乌可,怎可。
绳绳——众多的样子。
(译文)林姬这个复姓,是周平王(姓:姬。)的庶子林开的后人,因此以氏为姓。林开生林英,林英生林茂与林庆,世系明白可查。唐朝林宝著的《元和姓纂》,说林姓是比干的儿子坚的后人,这是只凭个人想象的说法罢了。
自从苍老的周朝完结,各国兵连祸结,周朝的子孙分散在四面八方,多数成为著名的宗族。就好如我同县的林姓在茶园的人,族谱说他的祖先是福建人,第五代林朝奉来东莞做官,才落籍在东莞的。至今已经历七代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子孙日益蕃盛,如果不是祖先积德深厚,未必容易达到这种情况,怎知他们不是周平王的庶子林开的远孙呢。但是如今有姓氏的人,未必不是圣贤的后裔,但世代遥远,族谱失散,无法得到稽查呀。林朝奉的第六代孙、记名的僧人林永逊,昔日曾重修家谱而宝贵地收藏起来,现在林永安又和我的弟弟陈廷宾一起来拜访请我作序言。
昔日先王大封诸侯,赐予姓氏,为此立下宗法制度,以维系本支。自从宗法制度败坏,族谱兴起,魏、晋朝以来,官府有簿册,家庭有谱系,隋、唐两代尤其重视族谱,但毁坏于五代战火之后。到宋朝时又进行修辑,族谱再次兴盛,好如南丰的曾巩、眉山的苏东坡、庐陵的欧阳修,都各自修族谱。他们的方法虽然不同,无非是尊敬祖宗联系族人的意思,作为诗礼传家的人,又怎可以不讲究呢。
现在林永安兄弟已知应该重视了,真能学以致用,光大门户,弘扬家庭的喜庆于无穷,将不断地续修族谱,就不会止于今天的兴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