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郑忠穆公勋绩》后
(原文)吏部给事中、①建安郑君以诚,②间以所藏《五世祖忠穆公行状》、《墓志》、《谥议本传》,③重加缮写,既完,而征予言。
公讳壳、④字致刚,政和八年进士,⑤累官至佥书枢密院事,⑥卒谥忠穆。⑦其为司谏时,⑧二凶苗刘逆乱,⑨公在廷面折之不少避,⑩及迁中丞,极言二凶之恶,彼虽深怀疾憾,而凶焰少戢。复作《杜鹃诗》,遣人赍至平江示诸将臣,
莫不感奋赴难,以谋复辟。
前后所上章疏,语皆切直,爱君尊主之诚溢于言外,故能受隆祐太后及高宗之知,累蒙褒谕,年才五十薨于位。
讣闻,高宗顾谓大臣曰:“朕近丧元子,犹能自排遣,郑壳讣至,殆不能释也。”其见重于上也如此,使天假以年,所建勋业盖不止此,惜哉。然国史及行述诸文所载者,
固足以传播天下后世,有不待予言而后知,为公后人,当宝此如隋珠、赵璧可也。
予重以诚之请,遂书此以识于后云。
注释:①给事中——详107篇注①。②建安——福建县名。③间——最近。④讳(惠huì粤音伟莞音伟、肺)——称古时尊者生前之名。⑤政和八年——(1118),北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离“靖康之变”只有九年。⑥佥书枢密院事——宋以枢密院主持军政,设枢密院。太平兴国四年后又有佥书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使之副职⑦卒谥忠穆——卒,逝世;谥,尊者死后朝廷赐的封号。忠穆,是郑壳死后的封号。⑧司谏——官名。谓地官所属有官谏,设中士二人及史二人、徒二十人。掌道德教导,发现民间堪任国事的人才,并考核乡里治绩。⑨苗刘逆乱——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宋高宗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⑩面折——当面挫败对方的气焰。中丞——秦汉文官,三国有置,有“二丞相”之称。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
赍(济jì粤音挤)——携带;平江,县名,属江苏苏州府。
以谋复辟——因此时宋高宗在苗刘胁逼下已让位于皇太子赵旉,复辟就是让宋高宗重登帝位。
薨(轰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尊者的死亡。
朕(阵zhèn粤音浸)——自秦始皇起,作为帝王的自称。元子,嫡系长子。行述诸文——指《五世祖忠穆公行状》、《墓志》、《谥议本传》。
隋珠、赵璧——隋珠,传说中的宝珠,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敷之。后大蛇浮江衔珠而来报答。赵璧,赵国卞和所得宝玉,又称和氏璧。
识(志zhì)——记载。
(译文)吏部给事中、福建建安的郑以诚,曾以他所收藏的《五世祖忠穆公行状》、《墓志》、《谥议本传》,重新加以抄写,完成之后,请求我写“跋”。
郑公名叫壳、字致刚,政和八年(1118)进士,做官累计至书枢密院事,死后谥忠穆。他作司谏时,二凶苗刘逆乱,郑公在朝廷当面指责批评很少回避,及至升为中丞,极为尽情揭露二凶的罪恶,他们虽然怀恨在心,而凶焰稍有收敛。郑公又作《杜鹃诗》,派遣人带着到平江出示给各位将军大臣,无不感动激奋赴难,以谋复辟。前后所呈上的奏章,语言都切实忠直,爱君热诚溢于言表,所以能够受到隆祐太后以及高宗的赏识,屡次受到褒奖的诏谕,年龄才五十死于职位。
听闻讣告,宋高宗环视大臣说:朕近期丧失长子,还能够自我排解,郑壳的讣告到来,始终不能释怀呀。他被皇上重视到如此程度,假使天给予长寿,所建立的勋业功名应当不止这些,可惜哪。但国家史册以及墓碑行状所记载的事,固然足以传播天下后世,就不需要我作文给他宣扬,作为郑公的后人,应当将这些文章好如隋侯之珠、赵国之璧那般宝贵就可以呀。我尊重郑以诚的请求,于是书写这篇文章作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