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赵考古《书同文》后

1325 书赵考古《书同文》后

(原文)昔周官保氏以六书教国子,其法寝备,再变于李斯小篆,遂失古法,及程邈为隶,籀篆尽废,后许叔重著《说文》,学者始知古初造字之意,厥后八分行草作,本原愈失矣。李阳冰与徐锴兄弟,咸有论辩,或者尚谓其犹有俗体六书之义,岂易究哉。后张有复古编《郑樵六书略》。戴侗六书,故周伯琦《六书正讹》,皆原于许氏六书之义,庶几可概见。

国朝洪武中,考古赵先生麾谦尝以其所著《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谱》,进于朝,已收入《永乐大典》,img诚不负平昔用心之勤矣,阳冰诸君子岂得专美于前哉。

初,先生由中都国子监典簿,img改琼山教谕,img今驸马都尉沐公府学录、三山郑尚宾亦寓琼山,img获从先生游,得传《大易》,img与六书之学。先生手写《书同文篆书》七百余字,复跋数语以遗之。时洪武甲戌二月朔也,img迨今已四十五祀,img先生不可复作,img而此卷独存,尚宾间征予言,img因感先生博学多才,未究施用,独著名于六书之学,惜哉,若其出处大概,详见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学士、广陵解公所撰墓表云。img

注释:①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②寝备——完备。③李斯——(前280-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小篆,书体名,相传是秦相李斯将籀(音宙)文简化为小篆。籀文叫大篆。④程邈——秦代书术家。字元岑,东海郡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隶书,汉字字体,由篆书小篆简化而成。⑤篆籀——秦以前的大篆,李斯时的小篆。⑥许叔重——即许慎。《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⑦厥后——其后。八分、行、草,八分书、行书、草书。八分书相传为秦时上谷人王次仲所作,八分书的定义历来有不同说法。⑧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族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徐——(920-974)字楚金,二兄弟先祖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父亲徐延休,字德文,乾符年间进士。活动在晚唐、五代之际,负有盛名。曾为唐昭宗于石门起草诏书,书成,而不得用。唐亡,后梁蒋玄晖辟为僚佐,延休弃去,往洪州依附钟传,全家隐居南昌西山。及吴取江西,延休得以仕吴,官至光禄卿、江都少尹,卒于官。二子铉、锴寓居广陵(今扬州市)。⑨张有——(1054-?)北宋道士。字谦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隐于黄冠。自幼喜篆书,师周石鼓及秦、汉鼎彝。《郑樵六书》——讲解汉字形体构造的书,宋代郑樵撰。收在他所著《通志》内六书即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的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6种造字的方法和原则。许慎虽然给六书作了解说,可是在他的书里并没有把所收的9000多字总的加以区分。郑樵首创六书分类之学。他在《六书略》里不仅把六书都分别举例,而且又细加区分,又有所谓“形兼声”、“形兼意”之类,竟增多至12类,以文字牵就六书,未免于理不合。自此以后,元代戴侗有《六书故》,周伯琦有《六书正讹》,杨桓有《六书统》,明代魏校有《六书精蕴》,赵古则有《六书本义》,赵宦光有《六书长笺》,几乎把六书分类看做是研究《说文》的惟一途径,众说纷纭,走入歧途。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溪西逸民,世称溪西先生,学者称夹漈先生,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⑩戴侗——(1200-1284)宋代文字学家。字仲达。淳佑元年(1241)进士。曾由国子监主簿知台州。宋亡后隐居著述。img考古赵麾谦——字古则,号考古先生,浙江余姚人。他自幼励志圣学,曾作治学座右铭云:“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img《永乐大典》——明成祖永乐年间令解缙、姚广孝等人编辑,收集图书七、八千种,历时五年编成。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字数共三亿七千万左右。img中都——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升格为中都。img琼山——海南岛县名。教谕,乡学掌教。img三山——福建福州的别名,福州旧城旧时有九仙山、闽山、越王山三座山,故名。img《大易》——即《周易》,见1324篇注imgimg洪武甲戌——1394年;二月朔,二月初一。img四十五祀——指四十五年。img不可复作——指已经辞世。img左春坊——唐制,太子宫置詹事府,以比尚书省;置左右春坊,以比门下、中书两省,各率其属,历朝沿袭。img广陵——扬州的古称。

(译文)古时周朝的官保氏以古人造字的六种方法教导公卿大夫的子弟,汉字构成的方法已经齐备,由于李斯再改造为小篆,于是失去了古时的方法,及至程邈作隶书,使大篆与小篆尽废之后,许慎重著《说文解字》,学者才知道当初造字的意思,之后王次仲八分书以及后来行书、草书出现,为本源愈加尽失了,李阳冰与徐锴兄弟,都有辩论,或者还说它有俗体六书的本义,岂是容易考究的呢。后来张有根据原先的《郑樵六书》,改编为《郑樵六书略》,戴侗同的六书,以前的周伯琦《六书正讹》,都源于许慎六书的本义,大概可以见到。

国朝洪武年间,赵考古先生曾以他所著的《六书本义声音文字通谱》,进呈于朝廷,已经收入《永乐大典》,实在没有辜负平日用心之苦了。李阳冰几位君子岂能专美于前呢。当初,赵先生由中都国子监的典簿,改为琼山教谕,如今驸马都尉沐公府的学录、福建福州的郑尚宾亦旅居在海南琼山,有幸拜到先生为师,得到传授《周易》,和六书的学问。先生手写《书同文篆书》七百余字,又写后记一段赠送给他。当时是洪武甲戌(1394)二月初一呀,距今已四十五年,先生早已辞世,而此书独存,郑尚宾最近请我作文,因感到赵先生博学多才,未能够施展应用,独扬名于六书的学问,可惜啊,至于赵麾谦的出处大概情况,详见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学士、扬州解缙所撰写的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