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义士邓君国琦墓表

1484 故义士邓君国琦墓表

(原文)余友广西桂林灵川知县邓组,以乡先生欧阳伯瑄述其先翁行实,来请墓石之文,拜且泣曰:“先父不幸死于兵难,组时方九岁,弟纮方七岁,又值乡邑未靖,弗克奉襄事,权殡浅土,夙夜疚心。永乐丁亥二月十一,始附葬祖茔,莲塘山之原辛向。大惧潜德义概弗白于时,将遂湮没。幸有以表著之,则存殁有光也。”

按状:君讳国琦,姓邓氏,先世南雄人,宋季有避兵者入广,遂定居东莞劳德乡。曾大父某为提督,大父智甫,父叔真,俱晦迹弗耀。君早失怙恃,克自树立,性刚毅尚节概,每读书见古人忠义事,则奋然感激,不喜为娖娖小行以狥流俗。元季岭海骚绎,官吏逋竄,居民失所,强徒乘时将鱼肉其乡邻,君时甫弱冠,而胆气才智过人,众推之保乡里,人赖以安。国朝洪武初,以贤良举,不就。

十四年辛酉冬十一月,img草寇苏友兴啸聚凶徒,剽掠乡邑,时缺口镇巡检李添凤计无所出,欲遁去,问计于君,君曰:“公荷国厚恩,以捕盗为职,若督弓兵、科乡民、备器械,併力御之,以俟官军,此上策也。遁而死,徒死无益,且彼乌合之众,犹鱼偷生鬵釜,img亡在旦夕,岂可先去为民望乎?img”李感曰:“非君言,虑不及此。”遂与君径趋靖康诸乡,起集民丁二千余,屯守缺口镇,贼果率众来攻,众与之战数合不利,退保深溪山,img贼追至,相拒二日,君选精锐者数百,与之殊死斗,贼众我寡力弗支,竟为其所败,君与李俱被执,骂贼不屈而死。

实十二月初七日也,距所生辛巳,img得年才四十有一,闻者莫不嗟悼。初战殁之家咸归咎于君。及事定,凡为贼胁从者,悉籍为戎伍,惟战殁之家获免,复深德之。

配何氏孺人终于永乐丙戌闰七月初九,img二子:组、綋,孙男八:肃、恭、宣、慈、惠、和、渊、裕,曾孙二:灿、濬。

余闻邓氏积德有素,至君开拓先业,益振家声,其才气超特,有非龌龊拘挛者可得而偕也。img果能以布衣蹈义而死,英声伟节,无愧古人,使其出膺一命,img必能尽瘁报国,备著劳绩,而所立仅止于此,惜哉,然而自古忠义之士,其后必大,img今组治邑有声,綋卓有所立,诸孙彬彬,日益蕃衍,天之报施亦不诬矣。余以其事可以范俗,img是用表之于墓。

注释:①乡先生——退休官员在乡中的德高望重者。先翁,称已故的父亲。行实,履历。②弗克——不能;奉襄事,敬理丧事。③永乐丁亥——永乐五年(1407)。④湮(烟yān粤音因,莞音烟)没——埋没。⑤晦迹弗耀——默默无闻。⑥早失怙(户hù)恃——自小失去父母。《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以怙恃作为父母的代词。怙恃,倚靠。⑦娖娖(绰chuò粤音戳,迟落切)——谨小慎微。狥流俗,同流合污。⑧绎骚——由驿站传闻引起的动荡。⑨鱼肉——比喻欺压残害。⑩弱冠——古人到二十岁加冠礼,其时身体还未充分发育成熟,故称弱冠img十四年辛酉——1381年img鬵(玉yù)釜——古代有三行脚的大锅。img岂可先去——怎能够先跑掉。为民望乎,作为人民的坏榜样呢?img深溪山——即大岭山。img辛巳——元至正元年(1341)。永乐丙戌——永乐四年(1406)。 img龌龊拘挛——胆小怕事。img出一命——出来获得一官半职。img其后必大——他的儿孙必然能干一番大事业。img范俗——作世人的表率。

(译文)我的朋友广西桂林灵川知县邓组,以乡先生欧阳伯瑄记录他死去的父亲生平事迹,来请求我作墓碑的文章,拜而哭着说:“先父不幸死于战乱,我邓组当时才九岁,弟邓纮才七岁,又遇上乡县不太平,不能办理丧事,暂时埋在浅土,日夜心中不安。到永乐丁亥(1407)年二月十一日,才附葬在祖坟莲塘山的高地上。很怕不为人知的美德正气不能彰显世上,将被埋没。望你将铭文展现在墓碑上,那么生存死去的人都感荣幸呀。”

按照履历:邓君名叫国琦,祖先是南雄人,宋朝末年有逃避战乱的人进入广州,于是定居在东莞的劳德乡。曾祖父某是提督,祖父邓智甫,父亲邓叔真,都隐居不做官。邓君早年失去父母,靠自己成家立业,性格坚强讲义气,每逢读书见到古人忠义的事,就心情激动,不欢喜被小节约束而同流合污,元朝末年岭南骚动,官吏弃官而去,居民失所,强徒乘势欺压他的乡村邻居,邓君当时刚刚二十岁,而胆量才智过人,众人倚仗他保卫乡里,人们赖以得到平安。国朝洪武初年,他以贤良受到举荐,不上京受职。

洪武十四(1381)年十一月,土匪苏友兴招集凶徒,抢劫掠夺乡县,当时缺口镇巡检李添凤无计可施,想偷偷走掉,向邓君问计,邓君说:“李公蒙受国家深厚的大恩,以捕盗为职责,如果督促弓兵、领导乡民、准备器械,拼力抵御他,以等候官府的军马,这是上策呀。逃走而死,白白死去无益,而且他们是乌合之众,好像鱼儿偷生在锅里,亡在旦夕,岂可以先逃走而失去民望呢?”李添凤感谢说:“若非邓君的话,考虑不到这些。”于是与邓君径直赶赴靖康各乡,招集起居民壮丁二千几人,屯守缺口镇,盗贼果然率领众来攻击,众人与他们战斗几回不利,退却保守大岭山,贼人追赶而至,互相抗拒两日,邓君选择精锐的兵丁几百人,与贼人殊死搏斗,贼众我寡,力不能支,竟然被贼人杀败,邓君与李添凤都被捉住,骂贼不屈而死。实是十二月初七日呀,距他出生辛巳(1341)年,得年才四十一岁,听闻的人无不嗟叹哀悼。当初战败的人家,都归咎于邓君。及至事情平定,凡是被贼人胁迫顺从的人,全部落籍充军,只有战败的家庭获得赦免,又深为感激于邓君。

原配何氏孺人死于永乐丙戌(1406)年闰七月初九,两个儿子:邓组、邓綋,男孙八人:邓肃、邓恭、邓宣、邓慈、邓惠、邓和、邓渊、邓裕,曾孙二人:邓灿、邓濬。

我听说邓氏向来积德,至到君(邓组)开拓祖先的事业,更加振兴家声,他的才气非凡,而不是胆小怕事的人可比,果然能够以布衣赴义而死,美好的名声高尚的节操,无愧于古人,假使他作官,必定能够鞠躬尽瘁报效国家,大建功业,而他所树立仅止于这样,可惜啊。但是自古忠义的人士,他的儿孙必定能干一番大事业,如今邓组治理县政有声誉,邓綋卓越有所树立,本家子孙文质兼备,日益蕃衍,天的回报亦不假了。我因他的事可以作为世人的模范,所以用来宣示于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