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庵张先生墓表

1471 种庵张先生墓表

(原文)种庵先生讳淑,既卒已一百九十有六年。六世孙善,惧卓行湮没,因状其实,速文表于墓道,予与善友,闻先生行义甚习,义不可辞。

按状,先生姓张氏,系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后,世居闽之福清,当宋盛时,有讳岘者,为惠州海丰尉,尝至东莞,乐其风土淳厚因家焉,再传至先生。先生为人端悫和粹,耻事浮靡,所居虽迩城市,未尝至官府,以诗书尊俎自娱,泊然无仕进意,家素多资,尤喜施予,遇岁凶,贷饥者不责偿,夜过穷簷,闻愁叹声,袖金委其户下以去,有兄鬻田,而弟不与,将致阋墙,即让畔息之,不取其直。赈穷周急,汲汲焉犹负宿诺,而抱隐痛,皆他人所难,先生为之不知为之德。遇人则煦煦有恩义,其言恳款,img一本诸诚,无纤毫入伪。化行乡里,人皆信服。义洽仁孚,和气充畅,过其门、履其庭者,鄙吝之萌自然消沮。殆殁,人思之弗置,至有谈其事,而陨涕者,若先生可不谓之卓行之士乎?

先生生于宋绍兴十五年乙丑八月初三,img卒于嘉定九年丙子五月十四,img享年七十有二,葬竞船涌之原。娶黎氏,有贤行,子男三:长允迪,梧州司法,有拥书楼,崔清献公为之书匾,img李文简公为之题跋。img次懋迪、惠迪,俱以文学称。孙六人,光济浙东漕贡进士。曾孙登辰有才略,元初哨骑入境,尝罄家资以纾邑难,寻摄邑丞,有惠政,乡里德之。衡太学生有诗名,登辰四子:惟寅、宝大、方穀、正升,方谷高州路儒学教授,历阳山、阳江二县尹,宝大三子,传惠州路知事,僧倩潮州路儒学教授,入皇朝,诸孙五十余人,有以文学仕禄显。

於戏,img自县尉公迄今凡十传,族益繁衍,衣冠文物,辉映后先,何其盛哉。彼以功名富贵赫奕一时,不过一再传,声迹俱泯,自其子孙有不能知其世,视先生之族,孰为得失哉。予为表其墓,复遗之以铭,铭曰:

众皆尚华我守贞兮,韬光葆和不求达兮。

积而散之思所植兮,img其溉既深亦就获兮。

子孙之贤何蛰蛰兮,img簮绂蝉联光赫奕兮。img

福庆方来天未啬兮,表于幽阡无终极兮。img

注释:①湮(烟yān粤音因,莞音烟)没——埋没。②速文,请求作文③因家焉——因安家在这里,焉,于此。④端悫(确què)——正直;和粹,纯朴。⑤尊(阻zǔ)——酒席。尊同“樽”,指酒;,切肉的砧板。⑥鬻(育yù)——出卖。⑦阋(细xì粤音益,莞音色)墙——兄弟内斗。⑧赈穷周急——以财物救济穷人。赈(振zhèn),救济。⑨汲汲焉——急切地;犹负宿诺,如早就答应了人家。⑩而抱隐痛——而,好象,同“如”。抱隐痛,有心病。四字串译为:如有心病,不办完心里不舒服。img其言恳款——他的语言诚恳。img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img嘉定九年——1216年。img崔清献——即崔与之——是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益清献,广东增城人。著有《崔清献公集》。其开创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img李文简公——李 (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唐朝宗室曹王李明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岁(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年;疑年录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一年;均年七十岁。img於戏——於同“呜”,戏同“呼”,呜呼,感叹声。img积而散之思所植——积财而施舍给穷人,希望为儿孙种下福田。兮,古文语气词,类似白话啊、呀img蛰蛰(折zhé粤音侄、直,莞音直)——多盛的样子。《诗经·周南·螽斯》:“宜尔子孙,蛰蛰兮。”img簪绂(拂fú )簪,固定官帽与发髻之针状物;绂,穿官印的丝带,簪绂作官宦的代称。img表于幽阡无终极兮——表于幽阡,展示逝者美德的墓碑,无终极兮,没有尽头啊。

(译文)种庵先生名叫淑,死了一百九十六年。六世孙张善,怕种庵高尚的品行被埋没,因此写明他的履历,请求作文刻在墓碑,我与张善很合得来,听闻先生为善极多,义不容辞。

按照履历,先生姓张,是唐朝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代,世居福建的福清县。当宋朝兴盛年代,有名叫张岘的人,是惠州海丰县衙门捕快,曾到东莞,欣赏这里的风俗淳朴有人情味,因此安家在这里。再传至先生。先生为人正直纯朴,绝不挥霍,所居住的地方虽然靠近城市,未曾到官府,以诗酒自得其乐,淡然没有仕进的意思。家里向来富有,尤其乐善好施。遇到荒年,放贷给饥荒的人不责备他偿还,夜过破屋,听见愁叹的声音,把袖中的金钱放在他屋檐下而去。有兄长卖田,而弟弟不许,将要致于内斗,即舍田平息这件事,不索还价值。救济穷苦的人,急切的样子好像早就答应了人家,如有心病,不办完心里不舒服,这些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先生去做这件事,不知道有恩于人,那么热情善意。他的语言诚恳,一番真心,没有掺杂丝毫虚伪。他的感染力遍及乡里,人都信服他。他造福的地方,和气如春,过他的门、走他的庭院,鄙俗吝啬的念头自然消失。后来他逝世,人们怀念他总放不下,至于谈及先生的事情,而有落泪的,像先生难道不是非凡之人吗?

先生生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八月初三,死于嘉定九年(1216)丙子五月十四,享年七十二岁,葬在竞船涌的高地上。娶妻黎氏人善良,儿子三个:长子张允迪,是梧州司法官,有拥书楼,崔与之为他的楼书写了牌匾,李焘为他的楼题跋。次子张懋迪、张惠迪,都以文学著称。孙子六人,张光济是浙东漕贡进士。曾孙张登辰有才能谋略,元初,元朝前锋兵马侵入境内,曾卖尽家产救全县城的灾民,不久兼任县令的副手,有惠政,乡里感激他。张衡是太学生,有诗名。张登辰有四个儿子:张惟寅、张宝大、张方谷、张正升,张方谷是高州路儒学教授,做过阳山、阳江两县县令,张宝大三个儿子:张传惠州路知事,张僧张倩是潮州路儒学教授。进入明朝,本家孙子共有五十多人,有的走科举的路当官扬名。

哎,自县尉公到如今经历十传,族群更加繁衍,官宦世代,前后辉映,多么盛大啊。那些以功名富贵显赫一时的,不过一传再传之后,结果销声匿迹,而他的子孙不知他的世系,比起先生的族人,哪个是得与失呢。我题他的墓碑,作此铭文,铭说:

人争富贵拼功名,我心犹似玉壶冰。

怀才不露养正气,不求闻达自高情。

乐善好施福田在,辛勤终见好收成。

孝子贤孙真鼎盛,蝉联官宦耀门庭。

福庆源源天慷慨,墓铭颂德永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