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元东莞县儒学教谕赵公墓表

1480 故元东莞县儒学教谕赵公墓表

(原文)公讳友于,字思政,早孤,鞠于嫂氏,稍长,能自力学,博通群书,尤邃性理,特为侪辈所推。元至正巳亥,以明经举,授邑庠教谕。凡经指教者,莫不充然相庆,以为得师,部使者至邑,闻公名,特加礼待,斯文倚以为重。无何,邑陷于兵,遂弃官,隐山泽间,虽流离困踣,手未尝释卷,其笃于学也如此。

国朝平定岭海,始复故居,洪武三年,以文学膺荐至京,以老病乞归,惟以读书教子为业,而昔之及门者,犹执经请益,日无虚。初,秋晓公以甘洲田租五十石,充蒸尝用,后有贫者以其田质钱,公首倡诸侄出资赎之,祀事赖以弗坠,其笃于义也又如此。恒痛早孤不获逮养,遇亲忌日及时祭,感泣哀不自胜,服嫂氏之丧,哀戚尤至。崇伦纪、敦信义、重交游,未尝以家世门地骄于人,闲居独处,衣冠俨然,见者竦肃。病剧,语言不乱,神色不变,翛然而逝,实洪武甲寅冬十月二十有六日也,得年五十有九,越三年丁巳春正月十有七日,img葬毕崔冚之原癸向,是后祀秋晓公则以公配食,由倡义复祭田故也。公诸孙颖等,一日以公行实来请曰:“先大父教谕既葬逾四十年,而墓上之碣未立,大惧先德泯坠,幸矜赐之言表于墓,存殁知感矣。”

按状,公宋濮安懿王之后,img王四世孙不霉,img由少保观察福建,因家焉,少保二子:长善践咸宁郡王,次养企武节大夫、南宗正司检察、主管台州崇道观,img子汝拾广东盐干,img生崇酬,修职郎、img南安军司户参军,img始居东莞,司户生必img,号秋晓,img由进士历南康县丞,以文章政事显,生良麟,长乐教谕,img娶邑进士张登辰女,img生公兄弟三人,公居季而孤,娶陈氏安人,吉安路同知泰来之女孙,有贤行,卒年七十,祔葬公墓,img子真佐,克世其家,四女,皆适士族,孙男二:长恭默,次颖,曾孙男二:养浩、养性。

於戏,img以公之才德学问,无施不可,仅得一教职而终,虽平生所蕴不获尽展,而诸孙皆敦礼嗜学,以绍家声,复何憾哉。序而表之,百世之下欲知公之为人,尚有考于斯乎。

注释:①性理——汉代人研究儒学经典,注重文句的注释。到宋朝以周敦儒为代表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又称理学。②元至正巳亥——当是元至正己亥,元至正十九年(1359)。③明经——分科取士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宗、明算等。明经即通晓经文要旨。④邑庠(详xiáng)——县中儒学(学校);教谕,学校领导人。⑤困踣(伯bó粤音白)——困顿,生活无着落。踣,跌倒,失去支持。⑥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⑦崇伦纪——重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⑧门地——即门第,家庭在社会的地位。⑨翛——同“倏”(叔shū),极快。⑩洪武甲寅——洪武七年(1374)。img丁巳——洪武十年(1377)。宋濮安懿王——详1473篇注④。img不霉——原文“四”字头下“每”,电脑打不出,以此代。img武节大夫——详1473篇注⑥。南宗正司,(同上)。台州,详1473注⑦。img赵汝拾——详1473篇注⑧。img修职郎——文阶官名。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改登仕郎置,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元无此官名。img南安军——南安在江西省;军,宋朝行政区划名。司户参军,州官手下管户籍的属员。img赵秋晓——详1473篇注imgimg长乐——福建县名,属福州府。img邑进士——贡士的美称。img祔(父fù)葬——合葬。指与祖宗同葬一坟场。img於戏——於同“呜”,戏,同“呼”,呜呼,感叹声。

(译文)赵公名叫友于,字思政,早年失去父亲,由大嫂抚育,稍稍长大,能够自觉苦读,尤其精通宋儒研究《六经》的理学,特别被同辈所推崇。元至正己亥(1359)年,以明经考中举人,授予县学教谕。凡是经过他指点的人,无不满意互相庆幸,认为得到良师教训,部里的使者来到县里,听见赵公的名声,特别以礼相待,斯文看重信赖他。不久,县城被攻破,于是弃官,隐藏在山林水边之间,虽然流离潦倒,手不离书,他醉心于学习是如此。

国朝平定广东,开始恢复旧居,洪武三年(1370),以文学荻得举荐到京城,因年老多病乞求归乡,只有以读书教育儿子为事业,而昔日的受业弟子,还拿着经书前来请教受益,每日无虚。当初,秋晓公以甘洲田租五十石,作为春秋祭祀用,后来穷人把这田抵押出去,赵公牵头号召侄子出钱赎了回来,祭祀因而无碍,他热衷为善是这样。经常心痛父亲死的早,未来得及供养,每遇忌日,以及岁时祭奠,伤感不能自控,守嫂氏的丧,尤其哀伤。重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严守信用道义、慎重交游,从不以家世门第欺压别人,闲居独处,衣冠整齐,看见的人自然敬畏。病情加剧,语言不乱,神色不变,很快死去,实洪武甲寅(1374)年冬十月二十有六日也,得年五十九岁,过了三年丁巳(1377),春正月十有七日,葬在毕崔冚的高地癸向。此后祭祀秋晓公,就以赵公附祭,是由于赵公倡议恢复祭田的原故呀。赵公本家孙子赵颖等人,一日以赵公的履历来请求说:“先祖父教谕已经埋葬四十年,而墓上的碑未立,很怕祖先的德行被埋没,恳请怜惜赐予文章展示于墓碑,生死都知道感激的啊。”

按照履历,赵公是宋朝濮安懿王的后人,王的四世孙赵不霉,以少保的身份观察福建,因此置家在那里,少保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善践作咸宁郡王,次子赵善企是武节大夫、南宗正司检察、主管台州的崇道观,儿子赵汝拾是广东盐干,生赵崇酬,是修职郎、南安军司户参军,开始居住在东莞,司户生赵必(王象),号秋晓,赵必(王象)由进士历任南康县丞,以文章政事扬名,生赵良麟,是长乐县的教谕,娶县里进士张登辰的女儿,生赵公兄弟三人,赵公最少,而父死,后来赵公娶陈氏安人,是吉安路同知陈泰来的孙女,有贤淑的德行,死时七十岁,随葬在赵公的墓旁,儿子赵真佐,能够继承他的家业,四个女儿,都嫁给士族,男孙二人,长孙赵恭默、次子赵颖,曾男孙二人:赵养浩、赵养性。

哎,以赵公的才德学问,用在任何地方均甚得当,仅得一个教职而死,虽然平生所学不能尽情舒展,而本家儿孙都热衷礼教嗜好学习,以延续家声,又有什么遗憾的呢。序而发表它,百世之后想要知道赵公的为人,还有凭证在这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