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义宁李教谕文
(原文)呜呼,天道难谌,①造化莫推。②吉凶荣辱,万有不齐然。或宜寿而夭,宜秀而萎。是窅窅者莫测,③冥冥者难知。④若公出处,仰不愧天,俯不作地,⑤谓宜躬膺多福寿、享耆颐,⑥胡何不幸竟至于斯。呜呼,公生茂族,夙有风仪。儒林之杰,学者之师。公之学问渊源六经,沉潜诸子,积于胸中者,混混其有本;⑦发为词章者,浩浩其无涯。不惟出入昌黎之怪,⑧而亦追逐子云之奇。⑨至于兴怀触景,一寓于诗,其浑雄者如李如杜;⑩其古淡者,如陶如韦。当东广文风之丕变,
纷南园声誉之交驰;
况德性温厚;天资明朗而兼以胸次之坦夷。
当国朝洪武初年,诏兴科举,岭海之士集于乡闱,公膺高选,例贡京师。遂由科目荣登仕版,三十年于兹。首栽河阳之花,
继入红莲之幕,
两司钱谷,复拥皐比。
是以教化流于遐迩,恩泽被于黔黎。
虽涉世蹭蹬,
既罢复起,而忠义之气、刚正之节,至皓首而弗衰。方今圣皇御宇,庶绩咸熙。人皆望公出膺柄用,
以大设施。为霖为雨,
以苏疮痍。
忽青蝇之兴谤,
俄白玉之生疵。厌尘世之溷浊,
遂翛然以言归。
虽死生有定,修短有期。而终不可掩者,赖有公议之是非。
呜呼,学识如公,今其已矣。其死者体魄之速朽,其不死者令誉之昭而。矧弓冶之有传,
而堂构之巳基。
吾想公含笑九泉,无所遗憾,而英灵耿耿,不随异物腐散,上与列仙而追随。闾阎士庶,识与不识,闻公之丧,莫不走告而嘘唏。况某等忝于乡里,素所瞻依。焉得不淋浪而殒涕、
踯躅而咨嗟。
洁生刍而致奠,
聊茹哀以陈辞。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①天道难谌(忱chén)——天道,自然规律;难谌,难以相信。因为天道经常不依常轨,难以相信。②造化莫推——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莫推,无法预知。③窅窅(窈yǎ。粤音绕,莞音腰)——深远。④冥(明míng)冥——黑沉沉,昏暗。⑤怍(昨zuó)——愧。⑥耆颐——即期颐,一百岁。⑦混混——指阴阳之气混沌未分前蒙昧状态。⑧昌黎之怪——韩愈祖籍昌黎,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文风,故被称为“怪”。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⑨子云之奇——西汉辞赋家扬雄字子云,博通经史,识奇字。他奇就奇在能识别人不识之字。⑩如李如杜——即如李白,如杜甫,唐朝大名鼎鼎两诗人,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如陶如韦——晋代诗人陶潜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并称。陶潜——又名:五柳先生元亮陶渊明(376-427)。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东广——即广东,在广信府(梧州)之东,故称广东。
南园——洪武初年,孙蒉、王佐、李德、黄哲、赵介五人在广州的南园(即抗风轩),结社喝和,名为南园五子。他们写诗去掉宋元风习,以上追三唐。故陈琏热捧。
仕版——官场名册。
首栽河阳之花——比喻李义宁先作县令。潘岳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79年)出任河阳令,时年三十三岁。在任上勤于为政,县中遍种桃李,每逢阳春之时,桃李花开,香溢四野。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
继入红莲之幕——即当上州府判官,又叫幕宾,见州官不拜,相敬如宾的意思。下文“两司钱谷”(操纵钱粮大权),便指此职。
复拥皐比(皮pí)皐比即虎皮,县太爷或掌教可坐虎皮交椅。
黔黎——黑口黑面的百姓。此处极言百姓没有体面。
涉世蹭蹬——在仕途中踏步不前。
出膺柄用——登上政要之位。
为霖为雨——将李义宁比喻能拯救万民的龙,能施行及时雨。
以苏疮痍——从困苦中解脱出来。
青蝇之兴谤——比喻奸人恶意中伤。
溷(混hùn)浊——肮脏。
翛——同“倏”(叔shū),突然。
令誉之昭而——美名广为人知。昭,大白于天下。而,表示语气,相当啊、呀之类。
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
堂构——语出《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指子承父业,但用典已非原意。
淋浪(音郎)——泪流不止。
踯(直zhí粤音泽)躅(逐zhú)——排徊不前。
生刍——详685篇注⑤。
(译文)唉,自然规律信不得,造化不可推测,吉凶荣辱,多数是反常的。或该长寿而夭折,该秀丽而枯萎,是深奥得使人难以推测,高深到使人难以知道。如李公出身,仰视无愧于天,俯视无愧于地,是该他多福寿、享受百岁。为何不幸竟然至于这样?唉,李公生在大族,向来有风度,儒林的杰出人物,学生们的老师。李公的学问根源来自《六经》,努力钻研诸子百家,积蓄在胸中的学问,深奥而有本源,发挥为词章的时候,波澜壮阔而无边无际,不但接近韩愈的别开生面,亦追随扬雄的标新立异。至于见景心动,寄情于诗,它浑厚雄健的诗如李白、杜甫,它古朴淡雅的诗,如陶潜如韦应物。当时广东文风大变,又加上南国诗社的声誉纷至沓来,况且李公德性温和宽厚,天资聪明而胸襟坦荡。
当国朝洪武初年,有诏书兴起科举,岭南的士子集聚在应乡试的地方,李公获得高中,按例上京考试,于是由科举荣登官场。三十年直到如今。先像风雅的潘岳作县令,接着成了地方大员的幕宾,两次管理钱粮,又坐馆给学生讲课。所以教化流传于远近,恩泽覆盖于黎民百姓。虽然在仕途中险阻难行,已经罢官又起用,而忠义之气、刚正之节,直至白头而不衰。如今圣皇统御天下,百业兴旺,人们都盼望李公出来当政,以大施展身手。作为甘霖作为及时雨,使困苦的民生得以复苏。忽然小人兴起诽谤,突然间白玉生出暇疵。厌倦尘世的肮脏,因而霎时间撒手西归。虽然生死有定数,长寿短命有期限,而终于不可掩盖的,有赖是非自有公论。
唉,学识如李公,他已过去了。死了的肢体迅速腐朽,他不死的美好声誉广为传播。何况父子世代事业的相传,而这个辉煌基础李公已亲手打下。我想李公含笑于九泉,无所遗憾了,而英灵在闪亮,不随异物腐烂散失,在上面与列仙追随。街巷中的士人平民,识与不识的,听闻李公的丧事,无不奔走相告无可奈何!何况我等属于乡里,向来瞻仰。怎能够不涕泪长流、徘徊而哀叹,想留住李公远去的脚步而不可得,含哀以陈辞。好痛心啊,你来领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