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录》序
(原文)宝安黄氏六世孙中尝名族谱曰:《本源录》。所以昭先德、迪后胤也,后煅元季兵燹。①今十世孙受益,因取其先尊学圃公所录谱图,②仿欧苏谱例,③自从政公以下,④凡十有一世,汇而成编,仍曰《本源录》者,盖欲后人知所自也。一日袖以示余,属文为序。⑤
余惟古无谱牒而严大小宗之法,⑥自宗法废而矜门地,⑦于是谱牒之学兴。然昧者不知所以修,⑧明者知所以修之,⑨而不能保其不失。若近伐元公明善,⑩以文章勋德冠当世,至欲传其家,传次以推世德之源,溯而上之,仅四世而止,由谱不足征也。然则族之无谱,虽孝子慈孙,欲以展追崇之敬有不可得,岂不重可叹哉。受益汲汲焉为此,不惟于继志述事,而知崇乎本源者矣。
於戏,天下之物,本固者末茂,源深者流长,积善之家传委必远。黄氏自从政以来,其显者多以科第进,其晦者亦知力学树德笃其庆,可谓善培浚矣。虽然昔范勾具陈其家族历数百年之久。
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不绝,
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为黄氏子孙,倘能知所以立,而力勉焉,以图不朽,盖有在科名禄位之外者,其尚勉之。
注释:①元季——元朝末年;兵燹(冼xiǎn),战火。②先尊——已死去的父亲。学圃,陈琏就读东莞县儒学的老师黄绩,字学圃。③欧苏——指欧阳修与苏东坡。④从政——当官执政。⑤属文——同“嘱文”,吩咐作文。⑥大小、宗法——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⑦宗法——详见1126篇注①。⑧昧者——指情况不明的。⑨明的——情况了解的。⑩若近伐元公明善——推敲此文,黄伐元字明善,亦可以理解为黄元字明善,公是敬称。黄明善是南宋时人,陈琏是明初人,称为“近代”,正合文义。故怀疑“伐”字是“代”字之讹。汲汲焉——迫不及待地。
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
范、勾——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人生,他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惊奇。他足智多谋,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称霸一方。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叔孙豹——(?-前537):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国副卿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的范宣子到京城近郊迎接,欢迎仪式结束后,范宣子以请教的口气问叔孙豹:古话说的“死而不朽”,究竟指的什么?叔孙豹还没来得及回答,范宣子就颇为得意地自己解释道:我们范氏一族,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或许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却不买范宣子的帐,兜头就是一瓢冷水:据我所知,您说的这叫“世禄”,世世代代吃官禄,“非不朽也”。在叔孙豹看来,真正的不朽应该是最高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
(译文)宝安县黄氏六代孙黄中曾经把族谱叫做《本源录》。以此来昭示祖先的德行、启迪后裔呀,《本源录》后来毁于元朝的战火。如今十代孙黄受益,因此取用他去世的父亲学圃公所记录下的图谱,仿照欧阳修和苏东坡族谱的规例,自从政公以下,共有十一代,汇集而成为篇章,仍然叫做《本源录》,都是希望后人知道自己的来由呀。一日袖中取出来给我观看,嘱咐我作文章为序言。
我认为古时候没有族谱来严格地执行大少的宗法,自从宗法废除就比拼门第,于是族谱之学兴起,但情况不明的人不知所以修,情况清楚的知道怎样修,而不能保证它不会失传。好如近代黄元公字明善,以文章功勋德行名冠于当世,到他想记录他的家族,逐代上推大建树的祖宗来源,仅得四代就中止了,这是由于族谱不足作为凭证呀。那么宗族由于没有族谱,虽然是孝子慈孙,想要展示对先祖的尊敬而办不到,岂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吗。黄受益急切地要做这件事,不只是继承志向叙述历史,而是要知道尊崇自己的根源啊。
唉,天下的事物,根基巩固的枝叶就茂盛,源头深的流水就长,积善的家族传承必然久远。黄氏自进入官场以来,那些显贵的人多数走科举这条路,而默默无闻的人也知道努力学习树立品德为祖宗增光,可以说是善于积聚正能量了。虽然昔日范蠡勾践的事迹都有记载,他们的家族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而鲁国的叔孙豹却认为保存姓氏,受到世代祭祀不绝,不如立德立功立言能够成为不朽。作为黄氏的子孙,如果能够知道有所建树,在这方面努力奋斗。来求得不朽,还有在功名之外的的这条路,希望你们加把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