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孝肃公画像》后

1321 书《包孝肃公画像》后

(原文)世当盛时,上有纳谏之主,下有直言之臣,故能共成至治。可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也。有若宋包孝肃公拯之事,仁宗奚忝于古之所谓明良相逢者乎。

公淮西合肥人,初由名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卒年六十有四,赠礼部尚书,孝肃其谥也。公平生事亲孝谨,自奉俭素,治郡廉能,立朝则刚毅忠亮,论奏激切,能悟主听,有謇谔之风,然性峭直,恶苛刻之吏,故徽宗褒公判词,有“昭事仁祖,为时名臣,孝友若君臣,刚直若汲黯”之语,后史赞曰:其为开封政,虽严肃不事苛刻,而本乎忠恕,民到于今称之。则公之学行勋名,诚足以流芳无穷矣。然当是时,非上有纳谏之美,则奚以尽其忠谠哉。信乎明良相逢,为不偶也。

大理寺少卿杨君遂初,先世合肥人,素慕公之清风劲节,间绘其像,img求名公卿题赞,以表彰之,予获拜观,凛然犹有生气,因书此以致景仰之忱。

注释:①明良相逢——明君与良臣,明君能纳谏,良臣能进言,相辅相成,天下大治。②宋包孝肃公拯——包拯(999-1 062),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③名进士——见1215篇注③。④激切——激烈率直。⑤謇(检jiǎn粤音蹇莞音检)谔 (鄂è)——直话直说。⑥昭事仁祖——光明磊落地为宋仁宗赵祯服务⑦孝友——对父母好叫孝,对兄弟好叫友;孝若君臣,臣对君如对父母,君对臣如同兄弟。⑧汲黯——(?-前112)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景帝时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出为东海太守,有治绩。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因常规劝武帝,武帝不耐,调为东海郡太守,继为主爵都尉,是汉代著名的直谏之臣。⑨奚以——何以;忠谠(党dǎng),忠心直言。⑩大理寺——官署名,掌管国家最高刑狱的机构,设卿(正职)与亚卿(副职)。img间——最近。

(译文)在盛世之时,上有纳谏的君主,下有直言的臣子,所以能达成全国大治。正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呀。有如宋朝孝肃公包拯的事,宋仁宗何曾有愧于古时候的所谓明君良臣相逢的美誉啊。

包公安徽淮西合肥人,当初由名进士出身,累计官至枢密副使,终年六十四岁,追赠为礼部尚书,孝肃是他的谥号呀。包公平生待亲人孝顺谨慎,对自己俭省朴素,治理州郡廉洁得法,在朝中表现果断赤诚,向皇上进言激烈率直,能使君主醒悟听从,有坦率的风范,但性格严峻刚正,厌恶苛刻的吏员,所以宋徽宗褒奖包公的评语,有“坦诚对仁宗,是当时的名臣,君臣相处如父子如汲黯”的话,后来太史赞说:他在开封执政,虽严肃但不事苛刻,而本着忠诚宽恕的心,民众直到现在还称赞他。那么包公的德才功名,实足以流芳无穷了。但当时,若非皇上有纳谏的涵养,那么怎样充分表达他的忠言呢。相信明良相逢,是不会偶然呀。

大理寺少卿杨遂初,先祖是合肥人,素来仰慕包公的清风劲节,曾经绘制包公的画像,请求著名的公卿题写赞语,以表彰包公,我获得拜识观看,凛然犹有生气,因此书写此文以致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