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古字序
(原文)滁阳何素既冠,①而宾字之曰用古,为文释其义者众矣,而犹以为未足,复谒予言。
尚论世之古者,②莫古于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禹汤文武之时。③降及后代,④浮华之习、崇朴之风坏,欲求其中正无弊,恶可不以古人为法哉。⑤古之人不可得而见矣,其道则备于六经,⑥孔子定之为万世法,非杨墨虚无寂灭之宗、⑦申韩刻削之习、苏张纵横之辩、孙吴权变之术,⑧举不足以为学者也。⑨
诚能究乎六经之旨,上溯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传,不汩于诸说之烂漫,⑩使吾之所言皆古人之言,使吾之所行皆古人之行,衣不必逢掖也,冠不必章甫也,
其人犹古也,苟徒泥其往而诡于今,
忘其内而饰乎外,
则奚以知古之可用,而极其所至乎。
用古聪敏嗜学,不事浮靡,敦朴是崇,思有以称其字,是予所深喜者,因其请,书以朂之。
注释:①滁阳——滁州在滁水北岸,故名滁阳。既冠,古人到了二十岁,才把头发梳上头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既,已经;冠,礼帽。②尚论——追述。尚同“上”。③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神农——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唐尧——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虞舜——三皇五帝之一,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诸冯,故姚姓,今浙江余姚兰江街道冯村。禹汤文武——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亳,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亳,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④降及后代——将时间比作长河,古代为源头,时光向前推移称“降”。⑤恶(乌wū)——怎,岂。⑥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⑦杨墨虚无寂灭之宗——杨墨,指杨朱和墨翟。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是战国时期和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虚无灭寂,脱离现实社会,不通人情世故(由于墨翟反对儒家的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所以被儒家攻击为虚无灭绝)。⑧申韩刻削之习——申不害、韩非。申韩,代表法家。苏张纵横之辩——纵横家代表人物其祖乃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梦云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孙吴权变之术——孙子、吴起的谋略。⑨举不足——都不值得。⑩不汩(谷gǔ粤音骨)——不迷乱,不迷失。逢掖——同“缝腋”,大衣袖,儒者的服装。从简朴的角度,是浪费衣料。
章甫——殷时的礼帽,以黑布做。
苟徒泥其往——假如一味追求古代的式样;而诡于今,而所作所为是今天尔虞我诈的一套。
忘其内——忘记了古人作人中正的原则;而饰乎外,而在衣着打扮上模仿古人。
朂之——今作“勖”(旭xù),鼓励;之,他。
(译文)滁州何素到了二十岁行成人加冠礼上,据名而给他取字用古,作文章解释他的意义的人多了,还觉不足,又拜访我来说一说。
追述古代,没有古于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禹汤文武那个年代了。到后期,浮华的习气,使得崇尚古朴的风气败坏,要想求得其中不偏不倚没有弊端,怎可以不以古人作为范本呢。古时候的人不可以见到了,他的理论全都在六经里,孔子定为万世的法规,并非杨朱、墨翟脱离现实社会,不通人情世故的老祖宗,申不害、韩非苛刻的习气、苏秦、张仪的纵横的辩词、孙子、吴起随机应变的谋略,都不足以成为崇拜的偶像。实在能够研究六经的意旨,向上追溯到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禹汤文武那个时代的记载,不迷乱在那几种旁门左道的学说之中,假使我们的语言都是古人的语言,假使我们的行为都是古人的行为,衣服不必做宽袍大袖,帽子不必戴礼帽呀,这个人与古人并无区别,如果只是在外表上打扮成古人的样子,而言谈举止却是今人的尔虞我诈,忘记了为人心术要正,而一味在形式上模仿古人,那何以知道古法的有用,而探究它最早的源头?
何用古聪明好学,不喜欢虚华浪费,崇尚朴实,想来有意识符合他的字,这是我所以深爱的,因为他的请求,书写这篇序文以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