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忠文公墨迹》后
(原文)元忠文公李公子威,①尝赋七言近体一首,②亲书于楮。洪武乙亥,③钱塘朱君子澄,于友人李嗣宗所得之,旧缺第六句第二字,君以“清”字补之,君念公之忠节,④不忍弃置,装潢成卷,缙绅君子多有文词,⑤以著厥美。君之子,礼部郎中廷晖,间示予征言。⑥
因观会稽胡粹中所述,⑦谓公在朝时为吴闲闲请号被劾,不为时论所与,⑧因求一郡自劾,心窃疑之。因考《元史》。公在泰定初,⑨廷试第一人,⑩入翰林为修撰,尝代祠西岳,以王人序诸侯,
上折行省臣。
及为御史,
首言禴祠蒸尝,
古今大祭,今太庙惟二祭非礼,
又谓成均教化之基,
不当隶集贤,
宜属省臣兼领,
诸王分封,世系戚疏,
无书可考,宜仿先代,修正玉牒。
后迁宣文阁博士、兼经筵官,
每以圣贤心法,为上言之。观其所守之正,所言之当如此,肯为闲闲请号耶。后由秘书太监拜礼部侍郎,
奉旨详定中外封事,
后廷议中外官通用,
遂有江州路总管之命,
其肯请一郡自效耶?不知粹中何从得此也。
若夫公高名大节,天下后世所共知,当与张睢阳、余舒州,
联芳配美,故其片纸只字,流落人间,得之者不啻如拱璧,
矧此幅乎,
是宜廷晖父子宝爱珍藏也.
注释:①忠文——李子威死后谥号。②七言近体——沿用唐人语,诗发展到唐朝,形成平仄对仗格律严谨的律诗,七言近体即七律。③洪武乙亥——朱元璋建立明皇朝第一个年号叫“洪武”,乙亥即1396年。④忠节——一心不变为忠,舍生取义为节。⑤)缙绅——详见685篇注③。⑥间——最近。⑦会稽——浙江绍兴。⑧与——容。⑨泰定——元朝也孙铁木耳(泰定帝)年号。公元1324-1327年。⑩廷试第一人——即状元。代祠西岳——代帝王祭西岳华山之神。
以王人序诸侯——王人,帝王礼贤下士,官虽小,身份却高,称为王人。序诸侯,与诸侯并列。
上折行省臣——在朝廷上奏章时与行省臣并列。
御史——维护朝廷纲纪的法官。
禴(约yuē)祠蒸尝——四时祭祀。春祭叫祠,夏祭叫禴,秋祭叫尝,冬祭叫蒸。
二祭非礼——按古礼制一年四祭,只春秋两祭不合礼仪。
成均——此处指乡学,县、州、府的学校都属乡学。
集贤——指集贤院。元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属一官署,至元二十一年,分置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诸事。
省臣兼领——即由行省布政司兼,即不由中央辖。
世系戚疏——从古到今,由上至下世代相传的关系叫世系;戚疏,亲疏,同一辈人长幼排列之次序。
玉牒——指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纪其历数。唐宗正寺有修玉牒官。
宣文阁——元大都帝王读书之宫殿。经筵官,给帝王讲经典的官。
秘书太监——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殿中省为中御府,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辽置大府、秘书、都水等监,皆有太监。元朝沿袭其制,此处的秘书太监不是阉官。是衙门中的官。
中外封事——拆看朝中朝外大臣的奏章,有不当的,重新封上退回给奏者。
中外官通用——朝中大臣可以下放到地方当政,地方官亦可以奏旨上朝执政。
江南路——宋江南路,辖境相当今日江苏、安徽二省。元朝沿用宋制。总管,整个辖区行政与军事的总指挥。
若夫(音扶)——好像,“夫”字置于句中,虚用,无义。
张睢阳——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战大呼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及城陷贼将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见《旧唐书·张巡传》。后因以为忠义的典型。
拱璧——双手合抱之璧,形容其大。
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
(译文)元朝忠文公李子威,曾经赋七律一首,亲手写在纸上。洪武乙亥(1395)年,钱塘县的朱子澄,在友人李嗣宗处得到这首诗,旧时缺失第六句第二字,朱君以“清”字补上去,朱君想到李公的忠贞气节,不忍弃置,装潢成卷,缙绅君子们多有文章词语赞扬,使他更出名。朱君的儿子,礼部郎中朱廷晖,最近向我请求写一个“跋”。
故此查阅浙江会稽胡粹中的著作,说李子威大人在朝时为吴闲闲请求称号被弹劾,不为当时的议论所容,因此请求以一个郡来为朝廷效命。我心里暗暗疑惑这件事,因此考察《元史》。李公在泰定(1224-1327)初期,朝廷考试第一,入翰林院作修撰,曾经代皇上祭祀西岳华山,以王人身份位列诸侯,上奏折等同于行省大臣。及至升为御史,首先议论禴祠蒸尝每年四祭的古今大祭,如今太庙只有二祭是非礼,又说学校教化的基础,不应当隶属于集贤院,适宜隶属省臣兼管,诸王分封,世系亲疏,无书籍可以考察,宜仿效前代,修正牒谱。后来升迁宣文阁博士、兼经筵官,每每以圣贤的核心理论,为皇上讲解。看他操守之端正,言论之得当到这样,怎肯为吴闲闲一个妓女请封号呢。后来由秘书太监受封为礼部侍郎。奉旨详细裁定朝中朝外的奏章。后来经过廷议朝中朝外官员通用,就有江州路总管的任命,他肯请求一郡来为朝廷效命吗?不知胡粹中从何处得到这句话呀。
像李公高名大节,天下后世所共知,应当与张睢阳、余舒州,扬名今古,所以他的片纸只字,流落人间,得到的人不仅如同拱璧,何况是这幅字呢,是值得朱廷晖父子宝贵爱护珍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