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士王公墓碣铭
(原文)公讳德明,字叔达,姓王氏,其先兴化莆田人。曰十九承事,①始徙居宝安之鳌台,②是后,宗支繁敷,敦尚诗礼,卓有名家。公厖厚有隐操,③养高丘樊,④不求仕进,躬履德义,以化族人。性喜稼穑,⑤日督僮仆治农事,岁获厚利,日长月增,资甲一乡,皆敦本务实所致。视彼侵刻以取羸、⑥兼并以自广者,盖霄壤不侔。⑦然乐施予,遇岁凶,赈饥周贫恐后,或以美田地来售者,必增值与之,未尝与较,尤人所难,⑧声誉赫然以起,缙绅名士多纳交焉。⑨一以礼接饔飱之,⑩具信宿之舍,虽甚丛杂纷扰,殊无倦意,而伎艺杂流踵门,亦欢惬而去。
元季,邑令丞簿廨宇杂于民居,卑陋弗称,乃捐资市美地创华第居之,人高其义。平居端谨,跬步必以古人为法。
训饬诸子动辄有道,尤敦伦纪,
笃于孝友,
治家严肃,驭下有恩。其接物也,犹阳春之和煦;其及物也,犹甘澍之膏润;
其容物也,犹万顷澄波,莫测涯涘。
纯德伟度,类于古人,以故衣冠士族,窃窥所行,取为楷式。
故元季年,以寿终于正寝。缙绅士夫,
莫不嗟惋,冡惠者,吊唁感泣,犹丧所亲。墓在东坑山之原。
曾祖讳次春,仕宋为架阁,祖讳馵,
考讳益孙,
俱韬晦不耀,妣陈氏千一安人,
娶陈氏二安人,宋岭南节度使誉七世孙,
再娶周氏一安人,邓氏二安人,子男六人:仁卿、遗卿、靖卿、珍卿、弘卿、裔卿,俱克绍先志。珍卿在国朝为龙南丞,
一女适翟悦华。孙男十三人,曾孙男三十八人,玄孙男一十八人,孙女八人,曾孙女亦八人。厥孙知谦等请铭以碣诸墓,俾后人知所自焉。余忝姻属,义不可辞,遂按状序而铭之,为公后人诚能力于为善,以光于前,以闻于后,则善愈积,而庆愈隆,庆愈隆而传愈久,又不但如今日之盛而已,铭曰:
宝安鳌台产若人,德性仁厚犹祥麟。
乡有惠泽门有宾,高风远播南海濆。
吁其云亡见无因,宰木已拱今几春。
庆源不竭常沄沄,有弗信者视兹文。
注释:①承事——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 。②鳌台——东莞县厚街镇的古称。③(忙máng)厚——厚道。厖,大。④养高丘樊——养高,保养高尚节志;丘樊,山林,多指隐居之处。⑤稼穑(色sè)——春种秋收,泛指耕作。⑥取羸(雷léi)——从贫困身上榨取利益。⑦霄壤不侔——天壤之别。不侔,不同。盖,古文承上接下的连词。⑧尤人所难——急人之难。⑨缙绅——详685篇注③。纳交,结交。焉,作“之”字解。⑩饔(雍yōng)——早餐;飱(孙sūn),晚饭。之,他。(言宿——留住两夜。
县令丞簿——县官以及下属官员。廨宇,衙门中的附属建筑。
跬 (窥 kuī)步——古人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叫步,只单腿迈一步叫跬。意译为一举一动。
尤敦伦纪——尤其注重礼法。伦纪,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笃于孝友——对兄弟父母情深。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叫友。笃于,深情于。
犹甘澍(树shù)之膏润——像及时雨般感到慰藉。
涯涘(伺sì)——边岸。
楷式——榜样。
缙绅——详685篇注③。
东坑山——在东莞厚街镇,靠近涌口。
架阁——架阁库官,掌储藏帐籍文案,由尚书省各部派官员充任。
(zhù)——膝以上为白色的马。此处用于人名。
考讳——已逝世的父亲叫“考”。称已故长者之名叫“讳”(惠huì粤音伟,莞音伟、肺)。
妣——称已逝世的母亲叫“妣”(音比)。陈氏千,这个“千”字疑为衍文(多余的字)。安人,宋徽宗时所定命妇封号。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为安人。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如以封给母及祖母,则称太安人。
岭南节度使誉——东莞厚街桥头陈氏一族的始祖。南宋建炎初年以镇国上将兼岭南节度使来到岭南。逝世时葬在东莞厚街桥头凤凰山。子陈晏荫为东莞县令。读者紧记:此处明文记述“娶陈氏二安人,宋岭南节度使誉七世孙”与1405篇王德铭儿子王珍卿又“娶安人陈氏宋镇国将军七世孙”,明显矛盾,必有一误。
珍卿——见1405篇《故龙南县王公墓碣铭》。南海濆(坟fén)——南海边。
吁其云亡——叹他逝世。云,语助词,无义。
沄沄(云yún)——传播远大。
(译文)公名叫德明,字叔达,姓王,他祖先是兴化莆田人。十九府君承事郎,才迁居住东莞厚街,此后,儿孙兴旺,热衷诗礼,明显成了名门望族。王公宽厚有隐德,喜欢过隐居生活,不慕功名,以仁义自重,以此感化族人。喜欢耕种,每日督促僮仆治理农事,年获厚利,日长月增,资产富甲一乡,都是不忘根本讲求实效所致。看那些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人,那是天壤之别。他只是乐于施舍,遇到凶年,赈济饥民惟恐落后,或以好田地来求售的,必增值给予他,未尝与人计较,急人之难,声誉大振,缙绅大夫名士许多和他往来,都以礼相待留人吃饭,一留就是两晚,虽然家务困扰,并无倦意,而伎艺杂流的人登门,亦都欢欣而去。
元朝末年,县令县丞主簿的官舍掺杂在民居中,低矮简陋不相称,于是捐资买好地建华丽府第让他们居住。人们认为他的道义高尚。为人正直谨慎,一举一动必以古人作为法则,教子有方,特别注重礼法,对父母兄弟情深,治家严肃,驾驭下人有恩。他交际呀,好像春天阳光一般和煦;他待人呢就像及时雨一样淋漓尽致;他的宽容就像汪洋大海,茫茫天际;高尚的道德广阔胸怀,近似古人,所以衣冠士族,暗中窥视他的行为,记取为楷模。元朝末年,老死在家中。缙绅大夫们,无不嗟叹惋惜,受他大恩吊唁的,犹如丧失亲人。墓在东坑山的高地上。
曾祖父名叫王次春,在宋朝是架阁官,祖父王馵,父名叫益孙,未进入官场,母亲陈氏安人,王德明自己配偶陈氏二安人,是宋朝岭南节度使陈誉七世孙,再娶周氏作一安人、邓氏作二安人,儿子六人:仁卿、遗卿、靖卿、珍卿、弘卿、裔卿,都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王珍卿在国朝是龙南县县丞。王德明有一女嫁翟悦华。男孙十三人,曾男孙三十八人,玄男孙十八人,玄孙女八人,曾孙女亦是八人。
王德明孙知谦等人请求铭刻碣石在墓道,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由呀。我作为姻亲,义不容辞,于是按照事状顺序而铭记它,作为王公的后人如果能够努力于善行,以光照于前人,以扬名后世,那么善愈积,而庆愈兴隆,庆愈隆而传愈久,又不但如今日的兴盛而已,铭说:
东莞鳌台出此人,性情仁厚像麒麟。
造福乡亲有嘉宾,风范扬名南海滨。
感叹一逝见无因,墓木成阴已几春。
庆源滔滔传远大,不信之人看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