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道人传
(原文)幽谷道人姓范、名麟、字孟祯,系出宋文正公仲淹后。①其曾祖讳某官滁阳,子孙因占籍焉。
道人警悟喜问学,博览群书,涵蓄渊邃,为诗文有古作者气,声流于淮甸,②煜煜能动人,③而风度俊朗。倜傥不羁,④景慕谢安石之为人,⑤遇佳山水,辄赏爱终日。滁城西南幽谷,乃宋欧阳文忠公守滁时所辟者,⑥中有紫微、金沙二泉,丰乐、醒心、壮怀、全声诸亭,及天宁禅寺,山谷幽邃,水石清华,林木葱蒨,⑦当时号为游观胜地,而文忠公、苏子瞻、曾南丰、王元之诸公,⑧咸有赋咏,于是幽谷之名,遂闻于天下后世。今亭宇虽芜没,而先贤遗迹往往而在,以故,后人来游观者,武恒相接。⑨
道人家去幽谷不五里而近,当天气晴美,即游其中,仰而观山,俯而听泉,翳茂林坐白石,阅今古之往来,抚万物之自得,高怀独诣,遐思无穷,逍遥容与,⑩澹然忘归,盖欲脱埃壒、御冷风,遨游乎太初无极之表,
人竟莫得窥其涯涘焉。
因自号为幽谷道人,人亦以是称之。
洪武中,有司强起之教授郡庠,文风大振,学者咸有依归。后膺荐擢襄垣令,能推所学为治,政绩甚茂,有古循良风,
然性刚介不少屈,
时与物忤,
竟被诬去官,归则杜门谢客,不交外事,众恒高之,惜其用之未究云。
论曰:出处行藏,
惟义命是安者,惟君子为然,故出非贪位,处非独善,是有命焉。视彼足岩壑而志利禄,与长往山林以为超远者,可同日语哉。初,道人往来幽谷时,乃能冥心物表,
介然拔俗,
尚友古人,志则可嘉也。及一旦幡然而起,即有志于用世,迈敷德教,匡俗庇人,虽其用有未弘,而贞介之操可尚,
足以立懦夫之志,息贪竞之风,
若道人者,可不谓真有道之士哉。
注释:①文正公仲淹——详171篇注④。②淮甸——淮河流域。③煜煜——光彩。④ 傥 (剔 t倘tǎng)——洒脱,不拘束。⑤谢安石——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⑥欧阳文忠公——详第8篇注。⑦葱蒨(茜qiàn)——青翠。⑧苏子瞻——即苏东坡,详241篇注①之苏轼曾南丰,即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元之,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禹偁。⑨武恒相接——前后不断。武,步伐。⑩逍遥容与——自由自在。
盖——古文承上接下的连词。
脱埃壒(爱ài)——脱离尘世。
太初无极之表——远古无边无际之境。表,外。
涯涘(伺sì)——彼岸。
膺荐——获得推荐。襄垣令,襄垣,山西县名,此城为秦时赵襄子所筑,故名。令,县令。
循良——遵纪守法官员。
刚介——耿直。
与物忤——跟人合不来。
论——文体之一种,它概括众意见,并指出其核心思想。
出处——出来做官与归隐田园。
冥心物表——潜心苦思于世外。
介然拔俗——超然出尘。与世人不同。
贞介之操——方正孤高的风骨。
贪竞之风——贪求竞进的风气《文子·上仁》:“故位不以雄武立,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李善注:“《楚辞》曰:“皆竞进以贪婪。”
(译文)幽谷道人姓范、名麟、字孟祯,系出自宋代文正公范仲淹的后人。他的曾祖父某在滁阳做官,子孙因此落籍在这里。
道人机警聪悟喜好学问,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作诗文有代名家的气韵风骨,声誉流传于淮河地区,光彩动人,而风度俊朗。道人洒脱不羁,景仰谢安石的为人,遇见名山胜水,都赏玩终日。滁州城西南有个幽谷,那是宋朝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所开辟的,当中紫微、金沙二泉,丰乐、醒心、壮怀、全声几座亭,以及天宁禅寺,山谷幽深,水清石美,林木青翠茂盛,当时称为观光胜地,而文忠公、苏子瞻、曾南丰、王元之众大人,都有赋咏,于是幽谷的名声,遂闻名于天下后世。如今亭宇虽然荒败,而先贤的遗迹往往还在,所以后来此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道人的家距离幽谷不过五里那么近,每当天气晴朗,就游玩在其中,仰头观看山景,俯首而倾听泉声,休息在茂林,坐在白石上,面对古往今来,见万物而自得,超然独往,遐想无穷,逍遥自在,恬静.忘记归去,那是想摆脱红尘、驾驭冷风,遨游在远古无边无际之境,人竟无法知道茫茫的彼岸。因此他自号为幽谷道人,人亦以此称呼他。
洪武年间,有关单位强行起用他,在郡学校里担任教授,文风大振,学习的人都有依靠。后来获得举荐担任山西襄垣县令,能够将所有学识用于政事,政绩很出色,有古时候廉官的风范,但性格刚烈不肯狥私,当时与人合不来,竟然被人诬陷而被罢官,归来就闭门谢客,不去结交外面的事,众人还是高看他,可惜他的才智未能尽量发挥。
这篇论文说:无论出仕或归隐,惟凭道义与命运所决定的,只有君子这样做。所以出来做官,并非贪官位,归隐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命运该当如此。比起那些脚踏岩壑、心慕功名,与寄身山林自以为清高的人,可以相提并论吗?当初,道人往来幽谷时,能够潜心苦思于世外,超然出尘,以古人为友,志向那是可嘉的呀。到一旦幡然而奋起,即有志于投身社会,广施礼教,匡扶风俗庇护他人,虽然他的作用未能发挥,而方正耿介的操守,值得学习,足可以振作起懦夫的志气,平息贪婪角逐的风气,像道人这样的人,可不正是有道之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