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族谱》序

1148 《文氏族谱》序

(原文)东莞之文,宋丞相天祥后。丞相弟文璧在景定中守惠州,未几以城降于元。丞相诸孙应麟耻之,携其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煮,历世既久,子孙日蕃,咸能笃诗书礼义之习。应麟五世孙秉安、光綎以所藏谱系图,征文为序。

按文出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自汉文翁以来,代有显者,而莫显于丞相,继而应麟复以节概著闻,诚无忝于丞相矣。秉安、光綎惓惓然以谱系为事,岂非灼知尊祖敬宗之义者乎。夫能尊祖则能敬宗,能敬宗则能睦族,而长幼有礼,上下相亲,乖争凌犯之端息,和协辑睦之道兴,此古人立宗著谱意也。

且闻丞相族在庐陵者犹盛,秉安兄弟它日往拜先陇,叙宗盟续谱系而归,则贻谋之道得矣,其尚懋之。img

注释:①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②文璧——生于1237年,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文天祥的弟弟,同年进士,文壁小文天祥一岁,号文溪。元军入侵后,其兄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兵败被俘、英勇就义。文璧同朝为官,却在惠州遇势如破竹之强大元军,南宋大势已去之时开城投降,成为又一个降将,继而又做了元朝的临江路总管兼府尹。③光綎(亭tíng)——穿佩玉的丝带。此处用于人名。④文翁——见296篇③。⑤莫显于丞相——没有显赫得过文天祥。惓惓同“拳拳”恳切的样子。⑦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⑧立宗——建立宗法制度,宗法,见1126篇注①。⑨庐陵——郡名,在江西。文天祥的祖籍处。⑩贻谋之道——即“贻厥孙谋”,见1137篇注imgimg其尚懋之——其,代词,指上文之秉安兄弟,尚,希望;懋(音茂),勉励,努力;之,古文语尾词,虚用无义。串译为:希望你们努力。

(译文)东莞的文氏,宋朝丞相文天祥的后人。文丞相的弟弟文璧在景定年间(1260-1264)驻守惠州,不久就献城投降于元朝。丞相的孙子文应麟瞧不起他的所为,携带两个儿子文起东、文起南,避居于东莞县的东煮,经历的世代既久,子孙日渐蕃盛,都能够热衷诗书礼义。文应麟五代孙文秉安、文光綎以所藏的谱系图,请求我作序言。

据文氏出自周文王的支派孙子,以文王谥号“文”为姓氏,自汉朝文翁以来每代都有显贵的人,而没有显著过文丞相,继而文应麟又以节操气概著名,实在是无愧于文天祥丞相呀。文秉安、文光綎念念不忘地以族谱为重要的事,难道不是深知尊祖敬宗的意义吗,能够尊祖就能敬宗,能敬宗就能和睦族人,而长幼有礼,上下相亲,就能够使纷争侵扰的事端平息,和睦谦让的礼义之道兴起,这就是古人建立宗法修篡谱牒的本意呀。

而且听说文丞相宗族在庐陵的族人还很兴盛,文秉安兄弟以后前往拜祭祖坟,族人聚会续修谱系而归来,那么就能够得到父祖对子孙的训诲了,希望你们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