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静斋先生墓表》后

1320 书《静斋先生墓表》后

(原文)先生讳廛字宗实,博通经籍,而尚气节,国朝洪武十五年始应诏而起,历官至兵部右侍郎,后改尚宝司丞,永乐初以老乞归,越二年,以狱囚词连之,逮至京师,以病终,缙绅君子莫不惋惜。其子镛,近以少保兼户部尚书黄公所为先生墓表,请题其后。

呜呼,节义者,人之大闲。先生初以布衣征,太祖高皇帝咨以治道,奏对凯切,敕吏部官以风纪,辞不受,遂改铜陵簿,复以迎母就养请,愈忤上旨,谪役淮阴驿,学校之士多从之游,时刑部尚书杨公靖在诸生中,img受教良多,及召为驸马都尉、img胡公馆宾。img师道尊严,公执弟子礼惟谨,问学才识日进,特为高皇帝爱重,先生亦蒙奖谕。洪武季年,尝作铙歌曲十二章以进,img有古作者意,人争传诵。后出判吴郡,img首示教条二十余事,下皆遵守,帖然不敢肆,发仓粮以济民饥,修圩岸以防水患,img惠利及人甚大,有汲长孺、孙叔文之风,img非有力量果断,能如是乎。

是宜郡守姚善,以“学贯古今、才堪经济”荐之。及登用于朝,有謇谔之风,img无依阿之态,尝陈十二事,语皆切直,每与诸执政论事,往往不合,故所陈者竟寝不行,img后驻节淮安,img有便宜行事之命,知无不言,言无不当,至于论二节妇义当旌表,援据经义,允符公论,虽为主者所沮,img而朝廷竟从先生所言,旌表之,又非学识正大,能如是乎。

其立身持己,未尝以处穷达、临祸福,少易厥志,则平昔所养有素可知,若世德之懿、学行之高、政绩之详,见黄公所撰墓表,及杨鯈所为事状,img兹不赘云。

注释:①先生讳廛——先生姓甚?作者好像在考读者的智力,下文自有交代。讳(惠huì粤音伟莞音伟、肺),古时称已故的尊者之名。廛(缠chán),古时指独门独户,此处用于人名。②尚宝司丞——尚宝司,明代官名,前代叫符宝郎,正职为尚宝司卿,副职为尚宝司丞。 ③ 缙绅——详见685篇注③之“搢绅”。④少保——太子师有三: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⑤大闲——闲,关牛马的牢房。人之大闲,引申为做人的基本法则牛马不能突破牢房,为人不能干犯节义,否则遭受灭顶之灾。⑥布衣——老百姓的服装,引申为百姓。征,聘请。⑦太祖高皇帝——即朱元璋。⑧凯切——善意,诚恳。⑨官以风纪——让他做维护政法的官员。⑩铜陵簿——铜陵,安徽县名,明清隶属池州。簿,县令属下官员,管帐目收支、笔墨工作。img时——指静斋先生在淮阴驿(国级大道中供官家往来车辆、人马歇息的车站)的时候。静斋在这里“劳改”。刑部尚书杨公靖在诸生中,杨靖还是一介书生,在读书受教,拜静斋为师。img及召为驸马都尉——指杨靖被召为驸马都尉。(官名,给帝王掌副车之马,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子担任。)img胡公馆宾——胡公,指静斋先生,他姓胡!馆宾,书斋中的老师,古时称为“西宾”。此时,身为驸马都尉的杨靖仍拜他为师。img饶歌十二曲——据《陈琏传》:“(永乐)八年,上(指明成祖)征本雅失里还,上《平胡颂》又复仿柳宗元上《饶歌鼓吹曲》十二章,帝爱琏文学,两命同考礼闱。”陈琏与胡静斋在此点上心灵相应,不过胡公作《饶歌十二曲》的时间比陈琏早。img出判吴郡——胡公作杨靖西宾在京城,到吴郡去当判官故称出判。吴郡,明清叫苏州,即今苏州市。判官,州官副职。至此,胡公宣布“解放”。img圩(维wéi)——江淮称堤为“圩”,广东人写作“围”。img汲长孺——即汲黯,详1321篇注⑧。img謇(检jiǎn粤音蹇、莞音检)谔 (鄂è粤音岳)——謇,正直;谔,直话直说。謇谔,讲真话。img寝不行——搁置下来,不实行。img驻节——奉皇命暂时居留。淮安,江苏郡名。img沮(咀jǔ)——阻止,破坏。img鯈(绸chóu)——小白鱼。此处用于人名。

(译文)胡先生名叫廛字宗实,精通经籍,而崇尚操守,国朝洪武十五年才应诏出来做官,官至兵部右侍郎,后来改任尚宝司司丞,永乐初年以年老乞求归田,过了两年,因监犯写诗触犯王法牵连到他,逮捕到京师,最后病死了。士大夫君子无不感到惋惜。他的儿子胡镛,近日以少保兼户部尚书黄公所作的先生墓表,请我题字在它的后面。

唉,节义两字,是做人的底线。先生当初以布衣的身份,应诏太祖高皇帝的咨询,以治国的道理奏对切中事理,敕令在吏部执掌风纪,他推辞不接受,于是改任铜陵郡主簿,又请求以迎母亲在身边奉养,愈加忤逆皇上的意旨,贬谪到淮阴驿服役,学校的士子,许多跟从他学习,当时作为一介书生(而后成为刑部尚书)的杨靖也在学生中,受到教育很多,及至被召为驸马都尉,把胡宗实招为书斋中的老师,师道尊严,杨公执弟子礼仪十分恭谨,学问才智日渐进步,特别被皇帝爱重。胡宗实先生亦蒙受嘉奖。洪武晚年,胡先生曾创作《铙歌曲》十二章进呈,有古作者的意味,人们争相传诵。后来出任江苏通判,首先出示教条二十余项,下面都遵守,整然不敢放肆,发放仓库储备粮食救济饥民,修筑堤围以防水患,大大造福民众,有汲长孺、孙叔文的风范,若不是有果断的气量,能够做到这样吗。

所以吴郡太守姚善,以“学贯古今、才堪经国济世”举荐他呀。及至登上朝堂执政,敢于真话直说,无讨好权奸的丑态,曾经奏对十二件事,语言都切合实际,每每与几位执政的人议论国事,往往不合,所以陈述的事情竟然搁置不能实行,后来驻节淮安,有便宜行事的命令,知无不言,言无不当,至于议论两个节妇,义当旌表,援引经典,实合公论,虽然被主事的人阻止,而朝廷毕竟听从先生所讲的言论,旌表了两节妇,又若非学识正大,能够做到这样么。

他立身持己,未曾因为处于穷困、临近祸害,而稍为改易这种志向,那么平时修养有素是可以知道了。如世德的美好,学问品行的高洁,政绩的详情,见黄公所撰写的墓表,以及杨廛所做的事情,这是就不累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