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 静虚说

1275 静虚说

(原文)夏侯子胜于修真之室,终日危坐,息烦涤虑,耳目无营,心志凝定,盖将空洞其躬,鸿蒙其衷,游心太素之天。邑庠教谕罗先生大敏,名所居室曰静虚,间谒余言。

夫寂然不动摇者,天地之体也,感而遂通者,天地之用也,img天以阴阳化生万物,而人独灵于其间者,以方寸之中具此理耳。img然心之体本静而虚,惟其静,故不妄动,犹明镜止水而足以烛群动;惟其虚,故无不容,空明透彻,而足以纳万有。苟克己之功不加,此心之体不具,img则发挥形著于外者始与天地判然不相合矣。img有能确守此心,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则心不贰不杂,而静之体始著,虚之用始广。img彼昧焉者,闲居独处之际,邪思兴焉。一念才起,诸念相续,是贰也、是杂也,恶求所谓静虚也耶。img心既不静不虚,则体之本明者或昏,本灵者或昧,奚足以烛群动、纳万有哉。img

子胜尝从其师姚道源,学大道之旨,故其所履,有类学静虚之为,未审其于吾儒静虚之义,果有得否乎。因著其说,俾知所勉,而底于成,庶无负罗先生名室之意。img

注释:①修真——修仙,道士的最高境界是白日飞升,成为神仙。②危坐——正坐。③息烦涤虑——静止杂念,清除顾虑。④盖——古文承上接下的连词⑤鸿蒙其衷——鸿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意译为空旷其心⑥游心太素之天——太素,最初构成宇宙的物质,此引中为原始,串译为神游于远古天界。⑦邑庠——县学。教谕,县学中主管。⑧间——最近。⑨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⑩天地之体——指天地的本身。img天地之用——指天地的变化。img方寸——指人的心,古人认为人心负责思考img此心之体不具——作者认为,人心保持在“静虚”的状态,它的灵性才具备,否则如下文:img则发挥形著于外者——表现在行为上;始与天地判然不相合矣,与客观环境格格不入了。img静之体始著,虚之用始广——扣此文标题“静虚说”。静之体,指人心处于万虑俱寂的境况;始著,才表现得明显;虚之用,在人心一片空明下它的功能;始广,才用途广大此文强调人心的体与用相互关系。img恶(乌wū)——怎样,如何。img万有——万物。img庶——希望,大概。

(译文)夏侯子胜在修仙的室内,终日端坐,万念俱寂,耳目不用,身心入定,那是清静其身,空旷其心,神游在远古的天空。县学校的教谕罗大敏先生,将他的居室叫静虚,最近拜请我作篇文章。

寂然不动摇的,天地的本体呀,感应而生的是天地的变化呀,天以阴阳变化生成万物,而惟独人灵动于天地之间,是因为人心中具有感应这个道理吧。但心的本身静而虚,因为它静,所以不会妄动,犹明镜止水而足可以照见苍生;就因为它虚,所以能包罗万象,它空明透彻,足以涵盖一切。如果不修心养性,这心就不处在静虚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上与客观环境格格不入。如果有人能约束这心在受外界环境影响时完全不动心,那么心不邪不杂,而入定的身心才彰显出来,虚纳万象的作用才得以充分的发挥。比起那些心灵被蒙蔽的人,闲居独处之时,邪念暴发,一念生、百念随,这是分心杂念,如何达到所说静虚呢。心既不静不虚,那么意念本来明白的或者变得不明,本来聪敏或变得愚昧,又怎能明察众动,涵盖万物呢。

夏侯子胜曾经跟从他的师傅姚道源,学习大道的宗旨,所以他的履历,有类似学习静虚的行为,未知他对于我儒家静虚的意义,是否果然有所了解?因此写下此文,让他知道所以勉励,而达到成功,希望不辜负罗先生题名此室的一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