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秋官正刘文禧序①
(原文)行在钦天监秋官正刘君文禧近至南京,②辄御览历纸,③既竣事将回,五官保章正王君景弘等,④征文为赠。
予闻文禧山东济南长山县人,⑤其先翁为阴阳官,⑥文禧得家传之秘。洪武中授五官司历,⑦九载秩盈,⑧升五官保章正,宣德十年冬升今官。声誉益著,可谓无忝先世矣。⑨
夫历之名,⑩始于黄帝历之算,定于容成。
上稽天象,下正人时,非历不可。然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晋虞喜,乃立差法以变之,
及贾逵、范晔、何承天、刘焯、僧一行论之甚详,
否则治历明时之语,圣人奚以特取为法哉,此钦天监为历代所重也。若五官正则始于唐乾元初,御览历又,
始于宋元丰间,国朝因之。然位五官者,非精于历法、洞晓玄象,则不足以膺是任。
文禧颖敏有器识,夙承家学,历职有年,所习既精,推测有验,为上所知,不然奚以有今日哉。行见复命涖政,益当思举厥职,以副朝廷建官治历明时之意,他日所至,而虞、贾、范、何、诸贤勋业声誉,岂得专美于前哉。因书此以识别。
注释:①秋官正——官名,主要从事天文历法事务。②行在——帝王离京住地,此处指南京。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钦天监设在南京东北的紫金山(又叫钟山)上,因为钦天监在南京城外,所以称“近至南京。”③辄(折zhé)——专,特;此处解“专呈”。御览历纸,给帝王看的年历。④五官保章正——官名。《周礼春官宗伯》有保章氏,掌观察星辰日月的变动,辨明测知天下的吉祸福。唐取其义,于司天台设保章正二人,秩从七品上。⑤长山县——因为长山县有两个,此处专指山东这一个。⑥先翁——称刘文禧已故的父亲。阴阳官,指在钦天监中掌天文历法的官。⑦五官司历——五官,掌五行之官。司历,掌历法。⑧九载秩盈——九年居官期满。⑨无忝(舔tiǎn)——无愧;先世,祖宗。⑩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黄帝历——创于公元前2698年。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十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后人用2698或4690)推算黄帝历。4690减去2698,即公元1992年。2698加2017即今年是黄帝纪元4715年。
容成——相传为黄帝大臣,发明历法。
虞喜——(281-356),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贾逵——(174-228),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东南也。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文武兼备。祖父贾习,口授逵兵法数万言。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郯城)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刘焯——(音:卓)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一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御览历乂(艾yì)——帝王通过观看年历,安排全年的治理。乂,治理。
(译文)南京钦天监秋官正刘文禧近日到南京城内,特呈供皇上观看的历纸,事完之后将要回去,五官保章正王景弘等人,请我作文章作为赠送。
我知道文禧是山东济南长山县人,先父是阴阳官,文禧得到家传的秘密,洪武年间被授予五官司历,九年期满,升任五官保章正,宣德十年(1435)升任如今的官职,名声更响亮,可以说是无愧于先祖了。
历法的学问始创于黄帝历法的计算,发明于容成,上稽查天象,下核定人世的节候时间,非历法不可以计算。但古时候的历法简单容易,未曾设立阳历阴历之间差法,但随时视天象变化,修改历法以求得与天象符合。到晋朝虞喜,才立差法以顺应天时变化,及至贾逵、范晔、何承天、刘焯、僧一行对历法有详细的论证,否则治历法、明节候的理论,圣人岂会特别取采作为历法呢,这就是钦天监成为历代所注重呀。如五官正开始于唐代乾元(758-760)初期,皇帝观看年历安排一年的治理,开始于宋朝元丰(1078)年间,国朝因此照办。但位居五官司历的人,若非精通于历法、洞察天象,就不能担当这个任务。文禧冰雪聪明有学识,加上家学渊源,历职多年,历法精通,推测准确,受皇上赏识,不然哪里会有今日呢。即将见到向皇上报告九年来履行职务和担任新的使命,应当更加想办法做好这个职务,以符合朝廷建立官职治理历法明察天时的意思,他日所取得的成绩,而虞喜、贾逵、范晔、何承天、几位贤人的勋业和声誉,岂能够专美于前呢。因此写这篇序言以作为与刘秋官正的临别赠言。
(译者按:从《琴轩集》诗文中看出,陈链学识简直如沧海,无一不精,足令世人惊叹不已。由此亦足见他何等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