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族谱》序

1138 《李氏族谱》序

(原文)李嬴姓,高阳氏三世孙皋陶,为尧大理,因以官为氏。商有理微,事纣以直道不容,见黜,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或言利真十一世孙老聃。之六世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曾孙昙生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故称李氏者必以陇西赵郡为望,岂神明之后,苗裔独盛乎。

东莞李氏先世南雄保昌人,其出于陇西耶?出于赵郡耶?历世滋远,不可得而知也。自南雄府君来居吾邑,迨今已十有三传,而濬庆源泽后昆者,代有其人。是以子孙继继承承,克敦诗礼,不坠家声,亦足以验世德之厚矣。

十一世孙彦纲取旧谱增修之,支分派别,的然可考,请序其端。逮观彦纲所修谱,凿凿足信,故历序其得姓之由,与世德之厚示其后人,俾知所自,力于为善,益振家声,为斯谱之重。

注释:①高阳氏——根据《姓篡》的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咎繇以官为姓,姓了“理”。皋陶——亦作“皐陶”、“皋繇”或“臯繇”,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②纣——即纣王,商代最末的君主,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恃才拒谏,文过饰非,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兵败自焚于鹿台。直道,正直之道。③李聃——老子,又称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姓,是典型的以官职为氏.皋陶是传说中少皞的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于奄(今曲阜)。尧为炎黄联盟首领时,皋陶为理官,即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他的后代因官职而为理氏。后人理徵,于殷商为官,因直谏而获罪纣王,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亡命于伊候之墟,以木子为食,得以苟活。于是从利真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感恩那使理氏得以保全的木子。李利贞的十一世孙就是老子李耳,老子的直系后裔李崇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玑为赵郡李氏的始祖,陇西和赵郡这两个郡望是李姓最早最著名的郡望,此后天下李姓均由此分衍而出。⑤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的故里。⑥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帝王座北面南,故以西为右)。赵郡——汉赵国在今河北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⑦府君——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府君,对已故父亲的尊称。⑧濬(俊jùn)——疏通,挖深,同“浚”。

(译文)李嬴这个姓氏,源起于高阳氏的三代孙皋陶,皋陶成为尧帝的大理官,因此以官为姓。到了商朝有个后人叫理微的,服侍商纣王以直言劝谏不被纣王容忍,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契和氏携带儿子理利真,逃到伊侯的故城废墟里,靠吃李子而活下来,于是改“理”为“李”姓。又说是李利真的十一代孙是李耳。李耳的六代孙李硕宗,曾被周康王赏赐食邑在苦县,李硕宗的曾孙李昙生下李崇、李玑,李崇的子孙居住在陇西,李玑的子孙居住在赵郡。所以称李姓的人必以陇西、赵郡作为自己有名望的宗族,这不是神明的后裔,子孙后代独盛吗。

东莞李氏的祖先是南雄保昌人,他们出于陇西呢?抑或出于赵郡呢?经历的世代太远,不得而知呀。从南雄县李府君来我县居住,到现在已有十三代,而造福儿孙的,代代都有人。所以子孙承前启后,能够热衷诗礼,无愧家声,也足以验证世代积德的深厚呀。

十一代孙李彦纲取旧谱重修,分支派别,确实可以考察,并请我在前面作序文。到观看李彦纲所修辑的族谱,确凿可信,所以序言详述他得到姓氏的来由,和世代德泽的深厚昭示他的后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宗所为,努力为善,弘扬传统,这是这本族谱的重要之处。